免费注册

中国式的浪漫情怀:两张殷承宗独奏专辑

作者:郭汉丞 阅读数:3856 发布日期:2013-09-26

摘 要:身为名列葛洛夫音乐词典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殷承宗的名气比起年轻一辈的郎朗、李云迪,似乎显得有些老味,可是音乐的历练与年纪有关。殷承宗从年少时期的天才儿童发迹,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亚军,之后「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家喻户晓的钢琴家,成为音乐的样板,但文革之后却遭政治审查,殷承宗这个名字大起大落。

 

身为名列葛洛夫音乐词典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殷承宗的名气比起年轻一辈的郎朗、李云迪,似乎显得有些老味,可是音乐的历练与年纪有关。殷承宗从年少时期的天才儿童发迹,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亚军,之后「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家喻户晓的钢琴家,成为音乐的样板,但文革之后却遭政治审查,殷承宗这个名字大起大落。

 

等到殷承宗进入西方音乐世界的时间,则要推迟至1983年之后,首度应邀在纽约卡内基厅举办独奏会,终于在国际舞台展现英姿,可是也因为这个晚,殷承宗的名字在西方世界似乎又逊于傅聪,更何况许多与政治相关的牵扯,让傅聪更受到西方世界热情的拥抱,而对殷承宗这个名字相对冷淡。怎么说?傅聪负笈欧洲,却在曼纽因的协助下留在欧洲,背弃了中共,也因此傅聪的家人受到牵连,生死相隔,让傅聪更是全盘拥抱西方。可是殷承宗在文革时期受到栽培,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但政局的变化也把这位钢琴家卷入是非圈中,从天顶落入地上,等他离开中国,踏上西方世界,透过音乐本身打入西方世界,但西方人看待他的眼光,似乎还是那位四人帮扶持的中国本土音乐家,拥抱的热情感觉淡了许多。

 

虽然殷承宗的名字与政治多所牵连,可是听殷承宗的音乐却不需要太多的政治想象。「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殷承宗的招牌作品,至今只要听到这首曲子,殷承宗可说是第一人选,不做他人想,甚至其他人弹奏「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想的全都是「殷承宗是怎么弹的?」不过这两张达人艺典的殷承宗录音,却是地道的浪漫时期,弹的是舒伯特、舒曼与肖邦,这下子可直接把殷承宗的钢琴演奏,拿来和西方演奏家摆在同一个天平上来秤了。弹「黄河」,殷承宗有着时代的背景与文化的优势,弹舒伯特、舒曼与肖邦,那可就硬碰硬来和西方演奏家比拚了,毕竟钢琴还是西方的乐器,舒伯特、舒曼与肖邦又是浪漫时期的核心,殷承宗这位活在现代的中国钢琴家,如何诠释完全西方的内容?

 

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演奏任何作曲家的作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回归乐曲的本质,殷承宗在这部份做得很好,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Op.142与降B大调奏鸣曲D.960,把如歌的气氛掌握得很好。有趣的是,这张唱片的录音地点选在殷承宗的钢琴工作室,位于厦门鼓浪屿,唱片内页的照片显示这个录音场所更接近居家,而不是演奏厅,或许正因为如此,那如歌般的亲昵感更显亲切。

 

 

我不禁想起霍洛维兹,以前DG曾经发行一张「Horowitz At Home」的专辑,原来霍洛维兹平常在家里练琴的时候,经常听着意大利歌剧的Bel Canto,霍洛维兹反复的对照练习,希望钢琴表现出宛如美声唱腔的美感,这张「Horowitz At Home」让我们彷佛进入了大师家中,聆听那摹仿美声唱腔的钢琴弹奏法。同样的,殷承宗这张「舒伯特钢琴独奏专辑」,一样有着类似的氛围,从录音的细节可以感受到那不是音乐厅的现场,空间残响相对干净,我们更可以清楚感受到殷承宗在使用踏板上面的节制,不让浪漫冲昏了头,维持着音符的纯正。

 

 

与「舒伯特钢琴独奏专辑」比较起来,「殷承宗遇见舒曼与肖邦」录音的场地就很不一样了,这次换到了厦门宏泰音乐厅,从唱片内页的照片来看,应该是承租场地单纯录音,而不是音乐会现场,所以没有观众骚动或咳嗽声,但是现场空间似乎背景噪讯比另一张唱片更大,我推测那是音乐厅的空调声响,混在背景当中,所以即便数字录音,我们还是可以听到若干细微的背景噪讯,而且空间感更宽扩,比起前一张舒伯特,残响与延伸都更长些。

 

从舒伯特换到了舒曼、肖邦,走进更深层的浪漫,殷承宗在踏板上的应用明显大胆了些,又或许是因为录音空间更大,残响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听见更开阔、更深邃的钢琴声响,与舒伯特的专辑比较,这张舒曼与肖邦的作品播放时,之前的亲昵感少了许多,但却多了一番音乐厅的气氛,音场更深、更高,钢琴的踏板使用更多,宽阔的回响与晶莹剔透的音符颗粒,带出了舒曼晶晶亮亮的特色,也深刻地描绘了肖邦的多愁善感。是的,这是殷承宗的演出,他是一位中国钢琴家,但音乐的诠释却是地道的西方味道。

 

 

在「殷承宗遇见舒曼与肖邦」的后制上,达人艺典使用了两款鉴听喇叭,一是英国PMC IB2,一是Focal Twin 6 BE,如果您是PMC或是Focal的用家,不妨特别注意一下殷承宗的舒曼与肖邦,或许在您的音响系统上,听这张专辑会有不同的感受,更接近录音后制的现场。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