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克信 阅读数:4017 发布日期:2013-11-02
刘总编在近期「吮墨调律集」,建议「买两个超低音,加副耳机,我家也有四件式喇叭」,不但心有戚戚焉,也是多年来笔者一再的呼吁。
加上超低音喇叭的几点理由
我主张扬声系统采用2.2或2.1,即四件式或三件式,一对主喇叭加上二个或一个超低音,有几个理由:
第一,只有完整音域才能完全再现音源。现代喇叭要再生超高音很容易(喇叭单体的材质进步,可以再现超过20K至100K的极高频),但是再现低于40Hz的极低频仍然很困难。要再现完整音域,笔者认为极低频至少要能发出30Hz基音。
第二,即使您的喇叭原始设计可以发出低达20Hz±0dB的规格,在您的聆听室仍然可能因音域分布不均匀,以致无法再生极低频。事实上,十之八九的聆听室,高、中与低频,特别是极低频的音量分配不等同,如果在低音域不重订分频点,重调低音量,仍然无法达到全音域的线性发声。
第三,利用超低音,训练音域衔接。我常想,调音如果有认证制度,能精确衔接音域就可授证。虽然说2.2或2.1只需调整一个衔接点(主喇叭当成一路),仍然说易行难,更不用说三路、四路或五路分音。事实上,在台湾,三路以上的分音,几十年来所见,成功者(频域平衡、比例正确)几稀。
第四,了解极低频的真谛。极低频不是强低音或重低音,甚至浑沌低音。真正的极低频必须依原始录音的有无强弱而再现,并且必须基音清楚,自然下沈,有时甚至只从堂音的反响感受,所谓的bass retrival。您可以感受沿地滚来的音浪,低音大鼓的震波,但是座椅绝对不允许有如观赏「大地震」电影的摇晃。
当然,调音过程借助耳机,特别是静电耳机是一参考快捷方式,但是,使用各类唱片反复推敲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如果是囿于聆听空间,或是安于「低频有限」,那超低音的加装就可免了,只要在该频域中求得平衡即可。若是严肃音响迷,或是重度发烧友,没有超低音是不会「镇咳」的!
言归正传,回归主题。
中提琴界的帕格尼尼
2009年6月15日,笔者受邀来到国家音乐厅,聆赏由尤里.巴什梅特(Yuri Bashmet)领导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Chamber Orchestra Moscow Soloists)的演奏会。当今世界顶尖的,有中提琴界的「帕格尼尼」之称的尤里果然魅力十足,吸引八九成的卖座。
这次笔者的座位居于舞台前第二排近中位置,可说极近距离聆听,正可与在家中聆听室的经验作一比较,当然音乐会之前已做足功课,先行聆听该乐团录制的部份当天演出曲目唱片。
巴什梅特于1953年出生于俄罗斯乌克兰,虽然从小学习小提琴,却更喜爱吉他,也是披头四的粉丝。1971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才确定成为中提琴家而认真苦练,1975年即在布达佩斯国际赛获得二奖,来年在慕尼黑国际中提琴大赛抡元,在优胜音乐会上与名指挥库贝力克合作,演出巴尔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25年来,不但是西方第一位举行中提琴独奏会的音乐家,也与世界各大乐团包括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阿姆斯特丹皇家、波士顿交响、芝加哥交响以及纽约爱乐等合作演出,也与名演奏家欧伊史特拉克、巴巴拉.韩翠克、林.哈瑞尔、高威、李希特、罗斯托波维奇、凡格洛夫、史坦、克莱曼、穆特同台。
1992年巴什梅特集结莫斯特音乐院毕业,年纪都在30以下的优秀弦乐家,组成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很快在欧洲打响名号,并作环球巡演,包括台湾。当然,多年来,团员更迭,历经重组,已是媒体乐评眼中的「世界一流乐团」与「国家之声」,演奏曲目更是广泛多样,从古典经典到当代新作,极具挑战并拓展弦乐曲目的创团使命,这当然与指挥巴什梅特相对年轻有关。目前,尤里还担任新俄罗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也担任世界许多乐团的客席。
接近自家聆听室的听感
莫斯科独奏家乐团在舞台上呈半圆形排列,左侧前排有五位第一小提琴,其后排也是五位的第二小提琴,中间前后排各二位中提琴,右侧有三位大提琴,其右前则是一位低音提琴。在演奏会开场的「葛利格:给弦乐团的霍尔堡组曲」(Holberg suite for strings)则加入一位台湾女大提琴家连亦先博士,在「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Brandenburg Concerto, No.3)则在低音提琴直后加入一部大键琴。压轴的是「柴科夫斯基:给弦乐团的C大调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另外两首由尤里指挥并担任中提琴独奏的「布鲁赫:给中提琴与弦乐团的犹太祷文」(Kol Nidrei)与「辛德密特:给中提琴与弦乐团的丧乐」(Trauermusik for viola and strings)。除了「丧乐」都是耳熟能详的曲目。
以前有过几次坐在国家音乐厅最前排聆乐的经验,大多是管弦乐演奏,这次却是第一次听到音乐厅如此清晰、甜美、和谐、精致的音色,与在自家聆听室近距聆乐有着极为接近的感受,完全合乎音响二十要的最高标准。这么说,或许有人认为本末倒置,事实上,在一个调整妥适的聆听系统是可以非常接近音乐厅的现场氛围,尤其是室内乐团。
弦乐再生几可乱真
值得探讨的是,笔者并非坐在正中皇帝位,但是乐团自左至右的音像都不偏不倚在其定位,在家听唱片就不见得每次能有如此听感。笔者认为,若是单点录音,您非得坐在皇帝位不可,多麦克风录音若经高手调校,较有可能在任何位置重现此种经验。但多麦克风有多麦克风的风险,理论上,三支麦克风应当可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或许是不到二十人的室内乐团,乐团层次较单纯,加上近距聆听,大部份是直接音,并且能量与动态不若大型管弦,因此可以听到如此美妙的音乐与音响。以前同样近距聆赏交响管弦,繁复的乐器齐鸣,极高极低频的缺点,绕射反响的冲击,就很难讲究音响二十要了。反过来说,绝佳的系统,也只能再现音乐厅交响管弦的缩影。
因此,主题「弦乐的现场与录音」,从这次经验,笔者可以肯定地说,绝佳的录音经由绝佳的系统再生,可以媲美现场,尤其是通常认为数字录音最难的弦乐,现在也可以乱真。如此,同一乐团,如果在家聆听其唱片无法再生现场弦乐的质感,这时就应检讨音响系统的各个环节。尤其要再生尤里的极美中提琴(肯定是史特拉底瓦里级数)音色,真的相当要费思量,尤其他掌握中提琴的细腻与动态表情,已臻化境。
如果错过二度来台的尤里(虽年过半百,除了技艺超绝,仍深具影剧偶像造型魅力)与乐团,他们几张演录俱佳的CD可相当程度的视同现场,足供赏味并当调音参考。
Shostakovich, Sviridov, Vainberg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t
![]() |
Shostakovich, Sviridov, Vainberg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t, ONYX 4007,双木林 |
这张专辑收录三位作曲家各一首室内交响曲(Chamber Symphony)。萧士塔高维契(1906~1995)的作品110a是由名指挥巴尔夏(Brashia)改编自萧氏的第8号弦乐四重奏。这首名作是1960年萧氏被迫加入共党,濒临自杀所作的安魂曲,曲中可以听到他过去作品片断的回顾,从第一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DSCH(萧氏姓名缩写)动机、第五交响曲、第二号钢琴三重奏、青年卫士影片葬礼进行乐以至歌剧「穆森斯克的麦克白夫人」的咏叹调。虽然乐谱上注明「纪念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的受害者」,其实亦是自传式的哀歌。
史维利多夫(1915~1998)是萧氏在列宁格勒音乐院的作曲班学生,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曲风颇受萧氏影响,这首作品14号,先呈现戏剧张力与情感苦闷,再以温柔抒情与犹太民俗舞曲释怀,对情感转折的描绘颇具功力。
波兰作曲家范贝格(1919~1996)以萧氏门徒自居,这首第一号室内交响曲,以传统古典元素为基础,再赋予范氏个人风趣、难以捉摸的节奏变化与心境对比,呈现鲜活的新古典主义曲风,可以与普罗高菲夫(1891~1953)的作品相互辉映。
Stravinsky, Prokofiev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t
![]() |
Stravinsky, Prokofiev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t, ONYX 4017,双木林 |
这张专辑收录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舞剧音乐「阿波罗」(Apollo)与「为弦乐的D大调协奏曲」,以及普罗高菲夫的「20首瞬间影像」弦乐合奏改编版。
「阿波罗」完全采自然和弦,音乐平和而清澄,乐曲从阿波罗的诞生开始,接着是一系列歌颂艺术之神与三位音乐谬司(史诗女神、圣歌女神、歌舞女神)的舞乐,每一女神的变奏,阿波罗的变奏,双人舞到阿波罗与三女神的尾舞等,极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写作「阿波罗」之后的二十年,史氏在好莱坞受托谱写「D大调弦乐协奏曲」,是史氏最具高贵曲风之作,优美的弦律,精致的结构,加上史氏杰出的节奏与和声,全曲颇具柴科夫斯基或巴洛克风味。
普罗高菲夫的「瞬间影像」原始版本是20段每首不到一分钟的钢琴珠玑,对1917年革命的心理反映,因此,音乐从平和到激动有多层次的心理描绘。此次世界首录采用巴尔夏与巴拉索夫(Balashov)的弦乐改编版本。
Grieg, Mozart, Tchaikovsky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
![]() |
Grieg, Mozart, Tchaikovsky / Moscow Soloists / Bashmet, ONYX 4037,双木 |
这张专辑中的葛利格(1843~1907)的「霍尔堡组曲」与柴科夫斯基(1840~1893)的「弦乐小夜曲」即为此次来台的主打曲目。
所谓「霍尔堡」是指挪威剧作家路德威.霍尔堡男爵,当时为丹麦统治而有「丹麦文学之父」称誉,为纪念他二百周年诞辰,葛利格先以钢琴写此阕组曲,再改编成弦乐合奏曲。全曲采巴洛克曲式多首舞曲谱成,端庄优雅。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是设计采用大规模的弦乐合奏曲,第一乐章是「小奏鸣曲」,其庄重的前奏在第四乐章的终结部回顾再现,第二乐章是「圆舞曲」,第三乐章是「悲歌」,第四乐章是「俄罗斯民谣主题」的终曲。
专辑另收录一首莫扎特著名的「G大调第13号弦乐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由快版、浪漫小步舞曲与轮旋曲快板构成,全曲呈现莫扎特圆熟期的纯美音乐。
值得注意的ONYX唱片
以上三张由尤里.巴什梅特指挥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演奏的专辑,可以充分领会巴什梅特依不同乐曲,展现他凌厉锐气、圆熟深思的驾驭工夫,也可享受弦乐团和谐共鸣、精致细腻的音乐营造。
虽然第1、2专辑在德国新哈登堡宫殿录音,第3辑在莫斯科录制,两处堂韵有些许不同,由于均采近距拾音,该乐团呈现的整体音色相当一致,加上录音绝佳,可以获得如同现场般的清晰与动态,弦乐的质感、细微、动态均可作为考验再生系统的参考标准。
这三张专辑都是ONYX唱片公司的作品。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个人公司,由前笛卡唱片资深执行制作Paul Moseley创立,三年之内即获得二项葛莱美奖,二项留声机杂志大奖与二项法国金音叉奖。他的成功在于尊重艺术家的主导与意向,并慎选录音场所与用心录制。
2007年ONYX在柏林新哈登堡宫殿,再度由尤里与莫斯科独奏家录制一张东方现代音乐专辑,同样是一张演录超绝的杰作,收录华人与日本作曲家的曲作。
谭盾(1957~ )的「琵琶弦乐协奏曲」,1999年在札幌太平洋音乐节首演,这次是首度录音,由当代最权威的华人女琵琶演奏家吴蛮担纲。全曲以琵琶代表中国乐风,弦乐代表西欧古典,两者融入当代音乐新思维,一新耳目。
![]() |
![]() |
|
Yuri Bashmet & Wu Man, etc. / Tan Dun: Pipa Concerto, Hayashi: Viola Concerto & Takemitsu: Nostalghia, ONYX 4027,双木林 | D. Shostakovich /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 Bashmet / Richter, Melodiya MEL CD 1000095,上扬唱片 |
日本战后最重要的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 1930~1996)的「乡愁」与「三首电影音乐」,虽然采西方当代音乐语汇,仍然具有日本哲学根柢。从「乡愁」这首为独奏小提琴与弦乐团的曲作,也难得听到巴什梅特拉奏的小提琴。
同样以电影配乐著名的林光(Hikaru Hayashi, 1931~ )的「悲歌」是首为中提琴与弦乐的协奏曲,具有东欧与俄罗斯风味,巴什梅特的中提琴细致以至强烈情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 |
![]() |
|
Shostakovich / Piano Quintet / Bashmet et al, ONYX 4026,双木林 | Reminiscences / Bashmet / Muntian, ONYX 4032,双木林 |
总之,莫斯科独奏家乐团在巴什梅特的戮力经营下,感染力十足,加上唱片录音十分传真传神,不论现场或是录音肯定可以获得乐迷或响迷的喜爱。
〔延伸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