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玩音响,还玩空间:顺德冯总的Wilson Audio X-1 Grand SLAMM系统

分类:烧友家访
0 1046 0
赖英智 2025-09-03

1.jpg


这次的家访我们转换焦点,器材固然重要,但很少有人像冯总这样,有机会随心所欲的打造多个听音室,所以我们来聊聊空间的话题。


图片

冯总已经打造过7、8个不同的听音室


由于现在这个听音室尚未全部完工,冯总说只是暂时搭配器材,并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应该是金色版的美国威信Wilson Audio的X-1 Grand SLAMM Series 2音箱,冯总对它情有独钟,共收藏了几对,分布在其他几个听音室中。Wilson Audio的产品以小型落地音箱WATT/Puppy最著名,也卖得最好,1986年推出时只有上面的书架音箱,后来才加上Puppy低音组成一套。WATT/Puppy如今已经进展到第八代(期间跳过了4),最新的50周年纪念版依然让人怦然心动。除了WATT/Puppy外,威信在1981年推出的四件式旗舰WAMM(Wilson Audio Modular Monitor)也是经典设计,销售十多年后才在1994年推出新的旗舰X-1 Grand SLAMM,之后第一代的MAXX在1999年推出,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位置,直到2003年Alexandria X-2推出取代了MAXX的位置。


图片

美国威信Wilson Audio的X-1 Grand SLAMM音箱,冯总收藏了几对


X-1 Grand SLAMM是威信最畅销的产品之一,数量超越竞争对手8倍多。SLAMM(超线性可调模块化监听音箱),采用四分频设计,灵敏度95dB,平均阻抗为8欧姆,仅在极高频率下才会降至最低5欧姆。用小功率电子管和晶体功放搭配效果非常出色,但它也能承受500瓦的满载功率,室内声压级最大超过123dB。它搭载Focal的1英寸内凹式钛膜高音,2只6.5英寸中音与12英寸/15英寸各1只的Focal低音,频率响应19Hz-22kHz,规格非常优异。威信所有旗舰音箱都强调“群延迟”(Group Delay)概念,也就是让音箱所有单元得到最佳的时间相位精准匹配。威信说让所有单元的时间相位精准极为重要,即使是各单元间仅有1/4英寸的前后误差,也会让聆听者轻易听出毛噪、铃振与动态压缩等弊病,严重者甚至连音色都会受到扭曲。X-1 Grand SLAMM与后来的Alexandria X-2采用“非球面群延迟”设计,能同时作投射角度与单元前后位置的微调,以得到最精准完美的时间相位调整。


图片

最上面是瑞士天琴Orpheus的CD机,最下面是德国八度Octave的电子管前级


已经过世的威信创办人David Wilson曾说,因为亚洲代理商反应,说WAMM的体积太大,而WATT+Puppy体积又太小,所以请威信设计一款介乎于两者之间,而调整起来又比较容易的产品,最后诞生了X-1。威信为了设计X-1,下了很多功夫去做材料的研究,比如能量在材料里衰减的时候,声音的相位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些材料,能量消失得很快,可是在消失的过程中,相位会旋转。这种现象所加诸于音箱的音染,可能大于另一种能量衰退没那么快,可是在衰退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在线性状态的材料。X-1使用的特殊板材要比普通MDF硬得多,共振频率要比MDF高,共振延续时间则要短得多。因为太硬甚至切割时必须用到钻石刀具。除了先进的板材,X-1还在音箱内使用了许多补强支柱,结构看起来很壮观。总之,这是一对好音箱,发烧友保有量不少,难怪冯总会喜旧厌新!


图片

高手摩改过的Krell KSA-50S纯甲类后级


由于这对音箱的背后顶部还有一个高音单元,投射声音以增加空间感,所以音箱的背墙不能做太多吸音。冯总在音箱背墙先以实木条作成栅栏装饰,每根木条下面还有避震锥顶起来控制震动,藏在木条后面是一大片上下弯曲折叠的木制扩散板。看起来工程量很大,冯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本业就是工程营造,便利他进行复杂的木头加工。据冯总介绍,这是他打造的第7还是第8个音响室,从最初的摸索学习,逐渐累积经验,到现在已得心应手,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到好声秘诀。因为重点是“玩”,冯总并没有在别墅豪宅打造音响房,我们看到的地方位于顺德老城区,以前是个补习班,打通后全部拿来玩音响,这样的条件会羡煞许多大都市中的发烧友。


图片


我们都知道玩音响时“房子”是最核心的成本要素,昂贵的音响系统需匹配合适环境,通过独立空间隔绝干扰,并配置适当声学材料(吸音板、扩散体)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偏偏空间因素不是钱就能解决的,而空间对最终音响效果的影响占比超过50%,空间第一个要素是‌黄金比例尺寸,尺寸不合理,后面再好的吸音材料和声学处理都只能是补救。黄金比例由古希腊数学家Eudxos发现,可以用希腊字母φ(发音phi)表示,代表数值为1.61803398875。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使用黄金比例确定房间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可以创造出视觉平衡感,Eudxos设计的帕特农神庙立柱设计就遵循黄金分割比例,使建筑物的外观更为协调。使用在音响房中的黄金比例有几个:


图片

听音室的风格干净清爽,基本按黄金比例隔间


●J.E. Volkmann在1942年提出的标准,‌高:宽:长= 1 : 1.60 : 2.56,宽度与高度的比值(1.60)近似黄金分割率(φ≈1.618),长度与宽度的比值(2.56÷1.60≈1.60)同样满足φ,形成双重黄金分割结构。该比例能打散40-80Hz频段的轴向驻波,显著降低空间里的低频驻波与梳状滤波效应,对比1:1的正方形房间,Volkmann比例能将20Hz驻波能量降低约12dB。此外长边(2.56)与侧墙(1.6)形成多重反射路径,增强了中高频散射均匀性。如果房间无法达到黄金比例,低频过剩时可在房间对角安装柱状低频陷阱(直径≥40cm),吸收63Hz以下驻波。如果房间长度不足,可将音箱内倾15°-20°并后移0.5m,补偿声像定位偏移。如果‌层高受限,换用采用长7/宽5/高3的简化比例,声学特性也接近Volkmann标准。维也纳金色大厅翻修工程‌按Volkmann的黄金比例重建侧墙与天花板,31.5-100Hz的低频响应平坦度提升至±3dB,改造前是±9dB,效果很不错。


图片

以厚重木板构建的天花板尚未完工


●建筑声学之父‌Sabine提出的标准,‌‌高:宽:长= 1 : 1.50 : 2.50,适合层高<2.8m地下室等高度受限的空间。‌Sabine在1900年发表著名论文《混响》,提出了混响时间这一概念,并得出计算混响时间的公式。世界上第一座按照‌Sabine理论进行设计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波士顿音乐厅,混响时间精确控制在1.8秒,它被认为是世界声音最好的音乐厅之一。这个比例能分散80-200Hz频段驻波能量,对比1:1的正方形房间中低频谐振峰降低约6-8dB。若长度受限,优先保证宽度比例≥1.5,避免比例接近1:1或2:1;若中频混响过长,可在侧墙安装多孔吸声板(厚度≥5cm),覆盖500-2000Hz频段。


●‌现代优化比例,‌‌高:宽:长= 1 : 1.60 : 2.33,适合层高≥3m的空间(高度3米时,宽4.8米×长7米)。宽度与高度的比值(1.60)近似黄金分割率(φ≈1.618),长度与宽度的比值(2.33÷1.60≈1.456)接近黄金分割率的平方根。由于长度较短,减少早期反射声干扰,直达声比例将>80%,特别适合录音监听、混音控制室等需要高精度声像定位的场景。但因长度缩减可能导致63-80Hz驻波增强,可以在后墙设置‌双层亥姆霍兹共振器,空腔深度≥15cm针对63-100Hz进行吸收;墙角安装直径≥50cm的‌复合式低频陷阱;侧墙第‌一次反射点,也就是音箱与听音位之间可安装‌宽频吸声板‌(厚度≥10cm,覆盖60°入射角区域);听音区上方天花板可悬挂深度≥20cm的‌云式扩散体,对2k-5kHz频率进行扩散;后墙采用深度15cm的‌7阶Schroeder‌扩散板,反射500-5000Hz声音;听音位距离后墙≥1.2m,避免边界效应干扰。


图片

实心砖砌的墙,墙角加上唱片柜帮助扩散


●‌简化实用比例,‌‌长:宽:高= 7:5:3或1:1.28:1.54或1:1.4:1.26,不同比例因应不同的房型,最终目的其实都是要‌破坏驻波规律‌:避免长宽相等或成整数倍,防止特定频率能量叠加。尺寸越接近黄金分割,声波反射轨迹越混乱,越能减少谐振波峰,同时空间容积越大低频越平滑 。


理想的听音房间除了尺寸应按黄金分割比例,其次要隔音,使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还要有适当的吸声,以免声波往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谐振频率) 对声音干扰,造成音染。但在现实生活中,用作听音房间的声学特性一般都不理想,所以若对声音的质量要求很高时,除讯号源和器材外,还要对房间采取一些声学处理。


图片

音箱背墙的木条后另藏玄机,手工制作的扩散板


房间里声源发出的声音通过六个途径传到聆听者的耳朵:①音箱发出的直达声,②地板的反射声,③天花板的反射声,④音箱后墙的反射声,⑤两侧墙的反射声,⑥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只要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就会使声音发生变化。普通房间的墙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刚性墙,高度多在3米以下,通常在低频段容易产生共振,使某频率声音得到异常加强,造成低音轰鸣声,这是家庭听音室最常见的问题。对房间的声学处理,重点在侧墙和天花板。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要防止过度使用吸音材料,低频由于波长比较长,必须体积很大的低频陷阱才能产生效果。音箱后面的墙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声物质,通常不需作处理,砖墙或水泥墙面会使声音饱满,充满活力。


图片

港版的磁带也收藏不少


侧墙可均匀适当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对高频有吸收作用。木制无门书柜或唱片柜是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有不错效果。此外,桌、椅、床垫、沙发等家具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用作声学处理。凸圆弧是很好的声音扩散兼有吸声的装置,可以多加利用。在作吸声处理时,墙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声结构处理。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很小,常见的误区是用了太多软包之类的吸音材料,导致房间里的中高频混响时间偏短,声音缺乏色彩不够明亮,干涩不圆润。木质墙裙等木板可有效吸收低频,但在安装时要与墙壁间留有适当空隙,必要时在其间还要放置玻璃棉等吸声材料。但切记不能把大量的夹板钉在墙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间里敷贴吸声毯和帷帘。 

     

图片

隔壁是一间正在装修中的家庭影院房


为了使声音很好扩散,不致来回聚在一起成为有害的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RPG之类的扩散板或云式扩散体必须有足够大的尺寸,至少要达到声音波长的一半,否则不足以达成改变声波行进之效果。如100Hz的中低频扩散要求超过3.4m(半波计算也要1.7m) ,1000Hz的中频要求超过34cm或17cm。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减少驻波有害影响最实际的方法还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架空的木地板对低频有吸收作用,房间较小时可以防止低频过量;或者地板靠近音箱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不够,显得单薄,而音量开大又吵人时,可在两侧墙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发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图片

想不到吧?家庭影院的号角音箱使用佛山丽磁等胆机来推动


普通商品房的隔音一般都不理想,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也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尤其低频传得更远。门窗是隔音的薄弱环节,通常能作处理的也只有门和窗两项,如可将窗作成双层,即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层,当然这时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这是花费最少而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的隔音处理,可以采取带空腔的中空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墙的隔音量与它的厚度及表面处理有关,对已建好的砖墙的两面均匀地抹上一层水泥,提高它的面密度是最有效而经济的增大隔音量的方法。泄漏声音的缝隙和孔洞对房间的隔音也有影响,特别对中频部分的隔音量影响较大,必须封死。对于客厅,由于通道的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以尽可能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图片

这么多低音炮组装后一定声势惊人


以上都是原则性意见,实践时必须按现状调整,并非一成不变。严格来说,有效处理听音空间的特性,其收效常比更换器材更大。如何确认自己的听音环境符合预期?我是很反对“金耳朵”来校正空间,利用声学测量工具和模拟软件才是正道。基础的测量工具比如Room EQ Wizard(REW)可以做频响、混响时间、瀑布图(Waterfall Plot)等等。再进阶一点的像EASE、CATT-Acoustic、Odeon,可以用来在建模阶段模拟声场分布,提前预判哪儿容易形成驻波、哪儿需要加扩散体,甚至模拟聆听人数、地毯材料变化对声音的影响。这些测量工具的核心意义,是让你预先知道声音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装修全搞完了才发现低频糊得不行、或者早期反射过多让中高音刺激不清晰。至于混响时间RT60会因用途有所差异。家庭影院需多吸音抑制反射声干扰,突出对白清晰度与瞬态响应,建议混响时间在0.2-0.4秒之间(以500Hz计算);Hi-Fi音乐欣赏建议混响时间为0.4-0.6秒,兼顾饱满与细节表现。所谓RT60是指声源停止后,声压衰减60dB所需时间,‌混响过长(>0.6秒)‌容易产生低音轰鸣、声像定位模糊等情况;‌混响过短(<0.2秒)‌声音变得干涩单薄,中频能量衰减过快不耐听也不好听。


图片

连门上都以手工安装了凹凸扩散木块


搞定听音空间很复杂吗?的确有点复杂。很难吗?真的不容易。其他发烧友面对一个空间已经手足无措,冯总靠着一己之力,已经玩过好几个空间,我觉得这比用甚么昂贵的器材更厉害,更值得夸耀啊!


回复评论
我也要说两句~
取消 登录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