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天楷 阅读数:49 发布日期:2025-09-16
2025 年于台北君悦酒店举办的 TAA 音响展,你去了吗?钛孚音响在这次音响展里所摆出的系统,你有印象吗?如果忘记了,或者错过了这次音响展,没有关系,还有机会补课。钛孚把这套音响搬回自己公司的试听室,开放有兴趣的朋友们预约聆赏。
这套系统主要是以 Audio Research Rreference 10 二件式前级,与 Reference 330M 单声道后级这套旗舰系统,推 Audiovector 次旗舰喇叭 R8 Arreté。讯源方面则以 Innous Zenith Next-Gen 当作 Roon Server,以 Totaldac 的顶级一体式讯源 D1 Total 当作 Roon Bridge 和 DAC。
这次来钛孚听的固然是一整套系统,但在产品介绍的部分,我将聚焦在两款器材,一个是作为讯源的 Totaldac D1 Total,一个喇叭 Audiovector R8 Arreté。关于扩大机,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我先前在钛孚的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330M 试听笔记;关于 Innuos Zenith Next-Gen 音乐服务器的相关信息,则可参看之前的发表会报导。
Totaldac——专注在 R-2R DAC 的法国独立厂牌
先从 Totaldac D1 Total 开始。Totaldac 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品牌,2010 年成立,专注在数字讯源——尤其是 DAC——的开发。曾有一段时间,我对 R-2R 架构的 DAC 很有兴趣,而 Totaldac 正是 R-2R DAC 的高手。但在找过网络数据后,我就心灰意冷了——大概没什么机会遇到它。因为我不认为会有哪家台湾代理商会有兴趣代理 Totaldac。原因很简单,一来法国音响在台湾向来不受待见,二来它不便宜,甚至可说蛮贵的,可是,它的外观又不精致。没想到,钛孚这么有眼光,竟愿意把它引入台湾。
Totaldac 的产品,从入门到高阶,每一款产品都叫做 D1。但在 D1 后面还接了个名称,藉此区分等级。有意思的是,Totaldac 的产品不仅都叫 D1,机身外观也都长得一样,每部 DAC 单用看的还真难分辨谁是谁。Totaldac 除了有 DAC,旗下还有一款 CD 转盘,也与 DAC 共享机箱,就差在多了上置式承盘的挖孔罢了。我能理解这种做法。机箱通常都是委外生产,工厂接单需要量,做好之后又变得要吃仓储空间。如果各款产品机箱共享,多少能降低些成本,但营销上的阻力就来了。
各款产品都采电源分离设计
Totaldac 产品售价的跨距很大,从五六千欧元到三万欧元都有,旗舰款长得和入门款一样,而且 Totaldac 的机身设计非常简单朴素,唯一变化就是机箱两侧不是转直角,而是有个斜度,让器材从正面看去像是一个梯形。再者,产品都配有外接电源,把变压器隔离开来以避免电磁干扰,这是非常合理的做法。有意思的是,不同等级的器材,电源供应设计不一样,但电源盒长得仍一样。音响的确「耳听为凭」,声音表现决定身价,但 Totaldac 在这点上的信仰也太坚定了吧!
R-2R Ladder DAC 的架构更直接也更简单
机身做成状似梯形的样子,其实有它的道理。Totaldac 是业界专攻 R-2R Ladder DAC 的佼佼者。R-2R 的意思,是以 R 和 2R 两种阻值的电阻,搭建起阶梯型的分压线路,其架构电路图,就像是梯子一样,所以称这种解碼线路为 Ladder DAC 梯形解碼线路。大概就是这个缘故,Totaldac 才把机箱做成梯形吧!
R-2R Ladder DAC 线路会根据所输入数字讯号的位数据,将参考电压分压输出。位数据则控制梯形网络路径的开关,决定电流通过与否。结果这个梯形电阻网络便会产生通过每个分压路径出来、权值不同的电流和电压,在将电流和电压汇入求和电路后,这个求和的电流电压结果就成了模拟讯号。比起常见的 DAC 芯片所采用之 Delta-Sigma DAC,R-2R 架构不经过超取样(oversampling),不经过噪声整型滤波(noise shaping),不需要 I/V 转换,路径和架构更简单,也减少了上述这些可能造成失真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 R-2R DAC 听起来声音更自然的原因。
选用高档发烧电阻,主事者亲自焊制电阻数组
不过,R-2R 架构也有它的问题。其中一个大难题,就是电阻精度的问题。R-2R 架构线路只用到两种阻值的电阻,但要分压出来的电流、电压精确,电阻精度就很重要。许多 R-2R DAC 的厂家是用 SMD 制作电阻数组,甚至还有的会将 R-2R 电阻数组进行外部封装,并予以模块化。相较之下,Totaldac 的做法就传统的多,他们选择插件式的费工做法,且由主事者 Vincent Brient 亲自焊制。Totaldac 更选用售价不菲的低失真 Vishay 金属膜电阻(Bulk Metal Foil),精度是 0.01%。我在网上查到这种电阻的售价,根据采购量而定,大约是单颗美金 18 ~ 30 元。以 Totaldac 入门款的 DAC 而论,一组 R-2R 电阻数组用上 24 颗电阻,因为是差动线路所以是两组负责一个声道,左右声道加起来就是 96 颗电阻。
更高阶的 DAC,还会用到更多组梯形电阻数组。以 Totaldac 的 DAC 来说,现行机种从入门到高阶,前面所提那样一整组 R-2R 的梯形电阻数组,分别用上一组、二组、三组,构成 Totaldac 型录里的 D1 Unity、D1 Biunity、D1 Triunity 等三种位阶 DAC。也就是说,Totaldac 中阶的 DAC 会用 192 颗 Vishay Bulk Metal Foil 电阻制作R-2R 电阻数组;最高阶的 DAC 的 R-2R 数组,更用上 288 颗之多。(按:原厂官网说这三等级的 DAC,分别使用 100、200、300 颗 Vishay 电阻,应该是个概数。)他们家的 DAC 单是这个 R-2R 的电阻用料成本,就比市面上很多整部器材还贵了。
不追求高规格,只专注在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是,Totaldac 可对应的取样率规格很有限,只能支持到 PCM 24bit/ 192kHz,再上去?没办法。DSD 呢?只能透过 DoP 的方式解到 DSD 2.8MHz 的水平。再上去,也是没办法。市面上其他的 R-2R 的 DAC,不管是 High End 品牌如 MSB、Rockna 或 Aqua,或是要求售价可亲的 Holo、LAiV、Denafrips 等,对应的位数、取样率规格都比它高得多。Totaldac 的规格摊开看,真是输了。可是,我得说,规格是一回事,听感是另一回事。各地的 Totaldac DAC 试听评论,结论几乎一面倒夸它好听。我自己试听时,也早忘了规格这文件事,深深陶醉于其中。
这次试听的是 Totaldac 的 D1 Total,这是在 D1 Triunity DAC 里再加上串流线路,并具备音量控制,不仅可视为完整的讯源,亦可取代前级,直入后级使用。其内建的串流线路,其实与 Totaldac D1 Streamer Live 串流转盘里的串流线路一样,而且还是最新版本;也就是说,Totaldac 把串流单机里的线路移植到 D1 Total 里面了。这个原用于 Streamer Live 的串流线路,数字输出具滤波优化的功能。Totaldac 不浪费,也把它用在 D1 Total 上,造就了其特别的数字传输路径──经由 USB loop 来传输。在 D1 Total 机背,串流线路部分的端子除 RJ45 网络接口外,还有 USB type A 的数字输出。使用时,以 type A-B 的 USB 线接到 DAC 线路部分的 USB 数字输入,走外部的传输路径在当今音响市场上非常罕见。
数字器材需要处理时基问题(jitter),Totaldac 为 D1 Total 准备的是一组特别订制的频率产生器,精度达 40 飞秒澄级,搭配缓冲存储器进行 FIFO 程序(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以消除时基误差。电源供应输入还有特别设计的耦合线路,以提供稳定的供电。诸此种种设计,也是 Totaldac 为 Streamer Live 设计的新线路,也都一并放进了 D1 Total 当中。
离散式晶体作 A 类放大,无按键得靠遥控操作
在数字输入端子方面,D1 Total 具备了 USB type B、光纤、同轴、AES/EBU 等各一组,模拟输出则是 RCA 单端与 XLR 平衡各一组。在此多说一句,Totaldac 所设定的输出电压算蛮高的,RCA 输出有 3.5Vrms、XLR 输出则有 7Vrms。可是,D1 Total 的声音却非常平衡,我后面论到声音的部分会再细谈,它不仅拥有从容的动态余裕,且始终保持极佳的细腻感。而其 DAC 的模拟放大线路,采用了离散式晶体管作 A 类放大,务求更低的失真与更线性、更富模拟感的声音。机器本体外观虽朴素,机箱底部却配有厚实的铜块,提供箱体更好的抑振阻尼。仔细看下来,Totaldac 看起来固然简单素朴,整体制作思维却非常 hard-core。
操作上,D1 Total 没有任何实体按键或旋钮,所有功能都靠遥控器。显示面板不花俏,用上黄色字样 OLED 屏幕,像素与字体都呈现出一种古朴的质感。很多数字符串流器材,为了提升操作体验与产品的现代感,会使用高亮度、高解析的全彩屏幕,甚至是触控屏幕。现代人习惯使用手机平板,这种操作体验与生活更贴近;这是一种产品思维。但 Totaldac 不吃这套。他们让产品回归功能初衷,只是连实体按键都不给,又没有专属 App 可以操控,这只遥控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D1 Total 可以对应的串流服务包括 Roon Ready、JPlay、Audirvana 等播放平台,且 JPlay 与 Audirvana 还各自提供 D1 Total 用家 2 个月和 3 个月的免费使用优惠。UPnP/DLNA/Openhome 的兼容不在话下,另如 Mconnect、Bubble 等第三方的播放软件也都适用。或许因为是法国品牌,Connect 串流只支持 Qobuz Connect,至于 Tidal、Spotify 等服务商的用家就只能透过 Roon 来播放了。
Audiovector 与它的六大技术
除了 Totaldac D1 Total,同场还有另一亮点,那就是 Audiovector R8 Arreté。作为 Audiovector 次旗舰喇叭的 R8 Arreté,是一款有 7 颗单元的 5 音路落地款喇叭。7 颗单元?是的,7 颗单元,且采 5 路分音,而且 Audiovector 不但采多单元多路分音,还纳入了很多技术,且有非常独特的设计。
先讲他们家的引以为傲的技术,这些技术均体现出他们设计喇叭的理念。以下是 R8 Arreté 所蕴含的六大技术:
一、LCC(Low Compression Concept):所谓的低压缩概念,是指 Audiovector 力求自家喇叭以任何音压级、播放任何音乐时,都能进行完整可信的回放,不会减损任何细节、信息、动态。这有赖于单元振膜在任何工作条件下都保有极低失真。
二、SEC(Soundstage Enhancement Concept):这个音场强化概念,让用家在聆听 Audiovector 喇叭时,不管喇叭摆放的位置如何,声音总能充斥在空间当中,让人感受到如同置身音乐现场的音场氛围。
三、NES(No Energy Storage):所谓的无能量积存,是指单元不需要去背负喇叭箱体的质量,使之得以展现更敏捷的瞬态反应。受惠于开发旗舰喇叭 R11 Arreté 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个 NES 的概念下放到其他喇叭上,有助于再生更真实的声音与更开放的音场。
四、NCS(Natural Crystal Structure):透过让零件与内线经 -238° C 的超低温处理,使铜分子重新排列,藉以消除内部结晶应力,降低电阻,致使声音得以更清晰透明。
五、FGC(Free Grounding Concept):Audiovector 中高阶的喇叭都配有接地端子,目的为了将喇叭单元金属框架上所残存的微弱电流导出,避免这些电流导致音染和失真。如能将这些电流导出,接到接地盒或透过电源壁插的接地端,就能使声音更干净、精准,提升真实感。
六、IUC(Individual Ugrade Concept):Audiovector 很早就提出这个理念,标榜他们家的喇叭是「可升级的」。消费者如果购买初期的预算有限,可以先买标准版;日后有预算了,或系统升级到一定水平,再送回原厂付费升级到更高阶的版本。
自制 AMT 气动高音,特殊朝后发声中音设计
Audiovector 很有系统地将自家的技术归纳为上述几点,且都可见于 R8 Arreté 之上,让这款次旗舰,可说是集看家功夫于一身。它使用了一颗自家制造的 AMT 气动高音,且透过特殊的背后开口设计,让 R8 Arreté 有种近似于加装朝后发声高音的效果。在气动高音下方的是 3 颗 6.5 吋中低音单元,使用以 Aramid 编织芳纶面料与人造木树脂(artificial wood resin)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振膜,重量极轻、质地极硬,且没有材质本身的「声音」,原厂称这是 Titanium Tech。
可是,这 3 颗不是真正的中音,只是中低音单元,中音单元的位置出乎意料,它是朝后发声,位于喇叭的背后。在后面有一个 4 吋的 Titanium Tech 技术中音,透过背后的金属格栅可以隐约看见在其中的 4 吋中音。这个设计实在很少见。的确有喇叭安设了朝后发声的单元,高音、中音、低音都有,可是,这些多半是辅助性的单元。R8 Arreté 这个朝后设置的 4 吋中音,却是真正的中音。原厂没有提及任何技术细节,只能说 Audiovector 艺高人胆大,才能提出这样独特的设计。
Isobarik 等压工作双低音
低音位于喇叭底部,朝下发声,且采取双低音单元 Isobarik 等压工作,在外的是一个 8 吋低音,里面还藏着一个 6 吋低音,透过两个单元的运动,提供内部等压条件,让低音运动更为精准。这个设计,在他们去年推出的复古款喇叭 Trapeze Reimagined 上亦可见到 。Isobarik 设计的喇叭市面上亦有之,但采用 Audiovector 这样的设计 —— 朝下发声、8 + 6 吋双单元工作 —— 就少见了。
DFF 技术的低电阻、高效率分音拓朴
分音器方面,R8 Arreté 搭载了 Audiovector 用于 R 系列 Arreté 级喇叭的 DFF 分音器技术(Dynamic Feed Forward)。透过使用高质量的铜线绕制线圈,带来比平常电感低 50% 的电阻。再透过降低分音器的电阻,以降低能量耗损并减少热能积蓄。使用经超低温处理的电容与薄膜电阻,让底噪更低,带来更干净透明的声音,也提升了喇叭的瞬态反应。
做工繁复、水滴型无平行面箱体
R8 Arreté 的箱体采用水滴状、双侧弧面设计,不仅周圈没有平行面,上下两端也非平行面,这就能以降低箱内生成驻波以劣化音质。四四方方的音箱好做,切好尺寸黏合起来就可以了。但制作这种弧面箱体,得使用特殊制具慢慢挤压成型,难度和成本都高很多。箱体内部还针对各的单元做出隔间,避免单元的背波互相干扰,也藉助这样的隔间,强化了箱体的刚性,让振动更少。箱体背后加上了山脊式的金属罩盖,其上还有条状透声孔。别忘了,中音单元是朝后发声的,此外,低音反射孔也位于背后。前障板、后背板、喇叭底座都是以航天级铝合金切削成型的,提升整体结构刚性之余,也赋予了喇叭的高级质感。
Audiovector 的其中一项 FGC 接地技术,就落实在背后的接地端子。原厂都配附上一对接地线,一端是香蕉插用来接喇叭,一端是电源公插头,直接接电源插座,通过插座的地棒来接地。我要说,接地与否,声音差很多。比过之后,就会觉得:是不是所有喇叭都该有这个功能?
音乐动态表现展现从容大气,能武也能文
是时候该谈谈听感了。钛孚把音响展系统搬回来,开放预约试听,展现出他们对这个组合的充足信心。我之前在音响展两度造访钛孚的展区,都轮到另一套 Rockport Lyra 配 Constellation 的系统发声,这个 Totaldac、Audio Research、Audiovector 的组合一直没听到,殊为可惜。还好有机会补课,这个下午我在钛孚音响听得都不想走了。
越大的系统,越能重现音乐的动态。动态是指音乐当中最强与最弱、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区间范围。这个强弱的对比越大,对音响系统来说要能完整回放越是困难。正因如此,录音师制作音乐母带时,有时会刻意把动态范围压缩一点,让动态对比不要那么大,在依然可以维持音乐感染力的同时,却不要造成音响系统太大的负担。否则,在动态对比有限的音响系统上,小声处可能听不清楚,大声处又可能会超出负荷而失真。在我看来,High End 音响第一个要过的关,就是可以尽可能地重现音乐的动态。
这套系统在动态表现上,真是超过了我的预期。Audiovector R8 Arreté 的单元尺寸不大,前障板上看得见的三枚低音不过 6.5 吋,整个喇叭尺寸顶多只是中型落地喇叭,扩大机又是真空管机。但这套系统在动态表现上完全可以让人放心。无论我听的是如何动态滂薄的管弦乐曲、交响曲,又或者是大音量播放钢琴、管风琴这等动态规模庞大的独奏乐器,它们总能从容应对,甚至彷佛还在告诉我:再来啊!我还行的!
音场开阔宏大,层次清楚分明
以 Eduard Mata 指挥达拉斯交响乐团演出的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为例,开头诡异的三连音,搭配低音弦乐的衬底,随后长号领军奏出魔王的主题,这一段音乐来得又快又强又有力。这个开场,由弱转强的变化十分流畅,而音场布局在我催大音量播放下,也不显得混乱,安定且自信的舞台。随后出现具有民俗风的舞曲,那是充满野性的狂欢,这里的合奏是庞杂的,和声是丰富的,强而有力的乐音,显出一份粗犷的质地。就在钟声响起之后,预示着黑夜即将结束,群魔乱舞终将结束,随着和缓的主题响起,大地准备迎来晨曦。Mata 的这个「荒山之夜」是 80 年代数字录音初期的佳作,录音温暖饱满,音场开阔宏大,在这套系统上,那强而有力的乐音,在层次分明之下一步步展开。我实在不知道该夸哪一个,R8 Arreté 真的很厉害,330M 的确很让人放心,D1 Total 果然有大将之风。
音色明亮自然,音乐细节和组织昭然若揭
布鲁克纳第九号交响曲也是很考验音响回放动态性能的曲子。布鲁克纳在音乐里大量使用休止,营造出音乐的段落感和顿错感。他又喜欢在合奏当中使用颤音,在交迭的弦乐和管乐声中,带来更丰富的动态变化。他还惯于在一段平和的乐段后加上强力的总奏,之后再让乐团回归平静,这些剧烈的起伏,正是布鲁克纳音乐难以捉摸的地方,让人不易亲近,却也让懂他的人着迷不已。听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出这曲,也充分展现了这套系统的本事。
音场的层次开阔且有深度,让合奏显得清楚分明,同时音乐又显得流畅无比。前一曲「荒山之夜」来自 80 年代,具有那个年代录音的饱满丰润特征。这张布鲁克纳第九则是 90 年代数字录音的佳作;Reference Recording 的录音干净透明,动态宽广,解析力高。Talaldac 不太讲求现代音响所追求的译码规格,PCM 最高只到 24bit/192kHz。在这个年代,这要怎么卖钱?可是,人家都不担心,我担心什么?谁要是担心它的规格「不够顶」,待你听过 Totaldac 之后,就会跟我一样,不禁反思:规格真的这么重要吗?如果我只是播放个 CD,如果只是放个 44.1kHz、96kHz 的串流档案,在我所需要的取样率范围内,DAC 能带来什么声音,才是最重要的吧?Totaldac D1 Total 让我越听,越觉得实在不该陷在规格迷思里。
它所给出的音场是宽大的,是有深度的,是层次分明的。它所带来的音色是自然的,有一种健康的明亮感。它所重现的声音质地是有密度的,是饱满的,而且还是丰润的。它所给予的画面是清晰的,是透明的,是一览无遗的。这些好处,从荒山之夜到布鲁克纳第九,都可以得到映证。
音乐理路清楚,音色交融多彩
除了管弦乐和交响曲,管风琴作为单一乐器,其动态与频率响应的范围,都堪比整个乐团。与其他乐器不同的,管风琴多半要固定安置在一个空间里,其声响将与这个空间融合在一起。这个空间的样貌大小、建材的声音特性,都直接影响到我们所听见的管风琴声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管风琴录音时,唱片公司都会标出演奏的是哪一所教堂、哪一个音乐厅的哪家的管风琴,甚至还告诉你造于哪一年。管风琴师每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弹奏管风琴,都要去感受那座琴在那个空间里所融合出来的声音,考虑反射的状况、残响的长度、谐波的构成等,好决定自己在演奏时的音栓运用。
听 Peter Hurford 弹奏的巴哈作品编号 BWV 565 的「d 小调触技曲与赋格」,这套系统所展现出来的规模感着实惊人。R8 Arreté 宽广的频率响应,让管风琴无论是展现亮丽多彩的音色,还是深沉厚重的低音,都有极好的还原力。那扑面而来的能量感,在表现管风琴时,实在有说服力。尤其在触技曲乐段,主旋律在走的时候,脚下还要踏着低音键盘,带来丰厚的声响与丰富的和声。至于来到赋格乐段,听那透过快速游走的旋律,透过声部对位带来音色交融的缤纷多彩,真是精彩万分。这曲子这么有名,但你真的认真听过这曲子了吗?如果你以前觉得这曲子很吵,所以从没认真听完过,那钛孚这套系统上所播放的 BWV 565 应该可以解决你的困扰。
瞬态反应好,钢琴冲击力道足,传真度极高
钢琴同样具有宽广带宽、巨幅动态,与丰富多变的音色。以 Ivo Pogorelich 弹奏的「展览会之画」为例,一开场的「漫步」,扎实的琴音在稳健步伐下,一声一声的吐放出来,一个转折,弹奏力量放轻,音色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这段「漫步」越走越重,后段充满力道的和弦脚步,富有力道的琴音弹放出来,让人紧紧为其所抓住。「侏儒」一段的诡奇主题,透过延音带来的效果真是妙,就听音符的尾韵在空中慢慢消散淡去,又因节奏与和弦的运用,强奏与弱奏的变化层次,让这段「侏儒」的张力十足。听那冲击感强烈的强奏,说它快、狠、准,还一点不为过。再如「古堡」乐段里的延音和装饰奏,配上半音阶所带来的朦胧感。钢琴比其他乐器多了延音功能,这就提供了钢琴家在音色上宽广的诠释空间。「牛车」里头厚重深沉的和弦回荡着,听那低音琴弦的震动感,丰富的细节说出了真实的一面,同时我又把音量开得大一点,比真实钢琴演奏更大声些。这就是音响回放能以「超越」真实演奏的另一层趣味。
前面提到的那种透过延音迭加创造出丰富谐波音色的琴音,在「墓穴」一曲里也可听见,那沉重的和弦后,拉出了长长的尾音,在堆栈出后续的音符,那种层迭上去的声响,正是钢琴神奇之处啊!「与死者的对话」里的右手弹出稳定的高音音型,配上左手的旋律及和弦,一高一低、一亮一暗的对比,显出了一种奇诡的气氛。「芭芭雅嘎」里头强悍刚猛的弹奏,在和弦、琶音之间转换,展现出一种既有趣为又显诡异的画面。Pogorelich 这个录音是我最熟悉的「展览会之画」版本,尤其常在高端系统上播放。这次听,我感觉又堆高了我对这曲的参考印象。无论是音色的准确与自然,或者是质地的致密与丰厚,抑或是动态的恢弘与从容,那种传真度极高的声音,让这录音听起来就像是现场一样的精彩绝伦。
细节造就活生感,流畅成就音乐性
最后我想再记一段人声的听感。Sara Barellies 的「Brave Enough: Live at the Variety Playhous」这张现场演唱会录音,现场氛围感捕捉得好,加上歌手多变的唱腔,在活生感好的系统上听,尤其让人兴奋。专辑的第一曲「Love on the Rocks」里,Sara Bareilles 的声线稳定,在自弹自唱下,没有节奏错乱的问题,都在她的掌握和演示之下。歌曲由低转高的圆滑线条处理的实在流畅,唱到高音时,又结合鼻腔共鸣让高音更清丽高亢。又闻她演唱时的咬字,那些发声细节在这套系统上听来更不是问题。R8 Arreté 的细节信息量非常丰富,330M 的解析力与透明度也优秀,至于讯源部分的 D1 Total 更为这样的明亮且解析的声音上赋予了温润的质感。让这一切的呈现,更富有肌理的细腻感与丰富度。
代结论:听后感杂记
我不知道这套让人听了印象深刻的系统,会在钛孚音响摆多久,希望你看到文章时,拨电话过去预约的时候,它还在那里。
音响系统是个整体,我讲了这许多,听到的也是总合了 Innous、Totaldac、Audio Research、Audiovector、Siltech 的结果。我没办法一一分析哪方面的声音表现,出自于哪部器材的功劳。我听见的,是它们协力产生出来的。那不只是声音,那是一种带有感染力的音乐呈现。
我是个音响媒体记者,也是个音响评论员,但我更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再强的技术,再好的零件,再高的规格,再漂亮的测试数据,也不过是塑造并描述一款工业产品罢了。直到音乐出现,才是引发心灵共鸣的起点。不管是 Totaldac 还是 Innuos,不管是 Audio Research 还是 Audiovector,他们单独存在都没有意义。只有他们合在一起,播放出音乐,让我能一首一首听下去,真正的价值才显现出来。
钛孚准备的这套系统总价不菲,不过,若放到市场上比价,不管是服务器、DAC、前后级、喇叭、线材......每一环都可以找到比它们更贵的产品。音响路上追逐价格,有何意义呢?不过,如要追求音乐的美,音乐的感动,这套系统能给的,就实在太多太多了。
器材规格
Totaldac D1 Total
型式:串流 DAC
数字输入:同轴x1、光纤x1、USB type B x1、AES/EBU x1
模拟输出:RCA x 1、XLR x1
网络:以太网络
最高支持取样率:最高 24bit/ 192kHz,DSD 64 through DoP
支持串流服务:
尺寸:DAC/ 360 x 110 x 290 mm(WxHxD)、电源供应/ 122 x 66 x 180 mm(WxHxD)
重量:7 公斤
售价:1,140,000 元
Audiovector R8 Arreté
型式:7 单元 5 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单元:R8 Quasi 气动高音x1、4 吋 AFC 碳纤维三明治振膜中音 x1、6.5 吋 AFC碳纤维三明治振膜中低音 x3 、8 + 6.5 吋 Isobarik 低音系统(朝下发声)
频率响应:22~52KHz
灵敏度:92.5dB
阻抗:8音箱
最大承受功率:500W
分频点:100Hz、250Hz、3,000Hz
尺寸:1442 x 327 x 533 mm(HxWxD)
售价:2,844,000 元
进口总代理:钛孚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号2楼
电话:+886-2-2570-0395
网址:www.autek.com.tw
脸书粉丝专页:钛孚脸书粉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