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好上加好,更尊乐圣之名:Vienna 配 JL 家登试听记

作者:戴天楷 图:蔡承融 阅读数:46 发布日期:2025-11-15

摘 要:你听过 Vienna Acoustics 的音箱吗?

showimage.jpg


你听过 Vienna Acoustics 的音箱吗?我说的听过,是指:你听过它播放音乐吗?我不会说 Vienna Acoustics 的音箱是多么飞天钻地,这种浮夸的评语从不是我的风格。但我实在觉得,如果你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听自然乐器发声的演奏,每天听音乐的时间很长,那你真该听看看 Vienna Acoustics。


来自维也纳的手工音箱 Vienna Acoustics

这次前往家登音响试听的,是 Vienna Acoustics「中阶顶级款」音箱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他们家的产品若撇开定位较特殊的数字串流主动音箱 Mozart Infinity 不论,其他被动式音箱现分成三个系列,分别是 Klimt Series、Liszt Reference,以及品项最多的 Concert Grand Series 系列。

旗舰的 Klimt Series 克林姆系列有三款,分别是落地旗舰 The Music、架立式旗舰 The Kiss,与中置旗舰 The Poetry,再来就是次旗舰级的落地音箱 Liszt Reference。这几款音箱,都采用了特殊的中高音同轴单元,且将中高音同轴设计成可调整角度的模块箱体。落地音箱和架立式音箱的中高音独立模块可左右旋转,中置音箱则可上下调整,以调节入射角度和聚焦效果。这可说是 Vienna Acoustics 非常具有识别度的设计,但仅限高阶款式才有。

至于 Concert Grand Series 系列,则以德奥乐派音乐家为名,包括贝多芬、莫札特、海登,也有可作为 LCR 音箱的 Waltz Grand、中置音箱 Maestro Reference 和 Theatro Grand,系列产品类别完整,不管是两声道或多声道都可适用。在这个系列里的 Beethoven 共有两款,较大的是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较小的则是 Beethoven Baby Grand Reference。而我们这次试听的,就是这个 Concert Grand 系列的旗舰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showimage (1).jpg


低调优雅,木工细致

一如 Vienna Acoustics 一贯的精致手工,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虽没有什么雕刻和装饰,但木工精良,线条、切削、转角、收边、接缝、贴皮等细节,都一板一眼,经得起考验。音箱背后还有一大块金属铭牌,上头一块金色标签注记着品牌、型号,还有贝多芬的头像,更特别注明这对音箱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原厂精心手工制作而成。只有一组音箱端子,用家少了 bi-wire、bi-amp、跳线等玩趣,使用上更单纯一点。我很喜欢它的音箱端子,大型纯铜镀金的端子,转动起来很好施力,要是使用 Y 插音箱线,锁线会更顺手。


showimage (2).jpg


搭载 1.1 吋丝质软半球高音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搭载一颗 1.1 吋订制的丝质软半球高音,丝质振膜表面还有手工的 coating,提供振膜一定的阻尼。高音前方则有一个与软半球高音振膜形状一致的金属网罩,一方面可以保护单元,一方面也透过孔洞帮助高音更均匀的扩散。


showimage (3).jpg


中音和低音采 X4P 蜘蛛网平面振膜,蕴含多项特殊设计


高音下方是一颗 6 吋中音单元,振膜表面是称为 X4P 的复合材质,材料基底则是玻璃纤维,再配上独家配方的复合物,兼取优异的材料刚性与内阻特性。这是 Vienna Acoustics 花了五年才研发出来的,就连振膜成型的制程也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是绝无仅有,仅见于 Vienna Acoustics 音箱的单元。

这个中音还有特别之处,就是它的形状并非常见的锥盆,而是一块平面的振膜。在这片圆形平面振膜背后更可隐约看到所谓的蜘蛛网构造。这是 Vienna Acoustics 赖以成名的重要技术——蜘蛛网振膜(Spidercone)。透过在振膜背后加上这一个蜘蛛网结构,让单元振膜运动时,活塞运动时的脉冲能量可以均匀分布在平面振膜的表面各个部位。

其中央的音圈连接处,也有特殊的设计,采用了凹盆式的中心锥盆。就像是一个内凹的软半球高音一样,其表面刻意不做得平滑,正反两面都有涂层。这么一来,这个凹盆可不只是「防尘罩」而已,更肩负了推动空气发声的效用。以上所述关于这个中音的点点滴滴,可是原厂耗费了无数个小时而有的。我们常听音箱厂说自己是怎么跟单元厂订制单元,不过,能像 Vienna Acoustics 这样全盘设计单元,单元技术还这么独到的,就真是难得了。

再下方则是三颗 7 吋的低音单元,整体设计也与中音很像,也是 X4P 蜘蛛网平面振膜、中央采圆顶凹盆的防尘罩设计。不管是中音还是低音,他们所用的悬边也是内凹式的。别看 Vienna Acoustics 音箱好像风格很传统,其实他们骨子里还真的是「天生反骨」,绝不留俗套呢!


showimage (4).jpg


严谨制作的分音器,力保纯净音质不失真

在分音器上,Vienna Acoustics 表示他们也投注了大量的时间来设计并优化分音拓朴。其上所有组件都是高质量、经量测的组件,包括优质的电容、误差小于 1% 的金属氧化皮膜电阻等。Vienna 在分音器上仅使用特殊缠绕的空心电感,他们还特别为此开发了绕线机器人,最大公差为 0.7%。而整个拓朴的规划,也经过多次尝试和严谨规划,确保 PCB 的布局和分音器制作有助于音质。Vienna 仅以较少的一阶或二阶滤波来设计分音器,这样,所使用的组件量较少,对声音的影响也最小。也因为他们花了这么多功夫设计、制作分音器,他们对自己音箱的分音器非常有信心,所以才只提供一对音箱端子,用家大可放心地把整个音箱、多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享受 Vienna Acoustics 的努力成果。

箱体内部还有讲究,务求消除驻波

音箱箱体不仅外观做工精致,Vienna Acoustics 在箱体部分也下足了功夫。在设计箱体结构、尺寸、比例时,使用了 FEA 有限元素分析,并使用了加速度计来测量箱体振动的强度,并找到最弱的部位以进行精准强化。内部在不同部位,根据分析模拟结果,加设长短不同的横梁,用以增强箱体结构。内部还隔出了三个不同长度的腔室,用以消化抵销内部驻波,这使得 Vienna 音箱听起来声音更干净清晰。


showimage (5).jpg


搭配 JL Audio Dominion 超低音,组建 2.2 声道

就原厂的规格来看,Vienna Acoustics 的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的低音可到 28Hz 的水平,这已经相当低了。可是,这次来家登音响,除了最佳男主角贝多芬外,还有第二男主角 JL Dominion D110 主动式超低音。

JL Audio 是美国的超低音品牌,他们家的超低音不仅有一般家用的箱式超低音,还有可以嵌入式的入墙超低音,甚至有可以耐受海上湿度、盐度条件的游艇用超低音,你就知道他们手上的刷子可不只两把。Dominion 是 JL 旗下入门级的超低音,但比起别人的入门级,JL Dominon 显然在很多地方都更高明。Dominon 系列有两款超低音,一个是 8 吋的 d108,一个是 10 吋的 d110;这次家登配的正是 Dominion d110。


showimage (6).jpg


Dominion d110 搭载技术满满的 10 吋低音

10 吋的低音单元有着粗壮的悬边,那是超低音展示肌肉的部位,显示其可耐长冲程的剧烈操驾。这个 JL 自家研发的低音单元,搭配了最佳的磁力引擎、悬边、弹波,其中还有包括 VRC、FCAM 等技术加持,让它能以最线性的方式工作。铸造的合金材质框架,提供高强度稳定性,装在 MDF 材质的密闭式箱体内。d110 内建最高输出 750W 的 D 类扩大机,搭配具精密稳压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可以稳定并精准驱动这只 10 吋小怪兽。


showimage (7).jpg


内建四阶的低通滤波,相位、延迟均可调整

分音器采取模拟式低通滤波,一组以 24dB/ octave 滚降的 Linkwitz-Riley 架构分音,可设定范围则是 25Hz~130Hz 的区间,原厂则建议可从 80Hz 开始调整。如果要走环绕扩大机或环绕前级的电子分频,而不使用 Dominion d110 的内建的分音线路,也可手动关闭分音器。此外,它还有低音延迟与 0/ 180 度相位调整,再加上音量调整;保留这许多可调项目,展现自家的专业性,也更添玩 JL 超低音的乐趣。

可走 RCA、音箱线,或无线传输

超低音连接方面,用家可透过 RCA 连接前级或环绕扩大机。JL 配给 d110 一对 RCA,左右声道都有。连接前级的前级输出,不管是用作 2.1 还是 2.2 声道都没问题,.1 声道就左右都接,.2 声道就两台超低音各自接左接右。若搭配环绕扩大机上单一个 Sub out 或 LFE out,则接左接右都可以。倘若扩大机没有额外的前级输出,或许前级只有一组输出,又或许是使用没有前级输出的综合扩大机,用家则可利用音箱输出来接 Dominion d110。只不过它使用的接线端子规格很特别,用家得自己用 12AWG 以下线径的音箱线裸线,搭配随附的端子略加施工。

不管是接讯号线还是音箱线,接线总是麻烦,而且线材长度、走线路径都会使超低音的摆位受到限制。大家觉得麻烦的事,JL Audio 也都想到了。Dominion d110 支持无线传输,只要加购 JL Audio 自家推出的 JLink TRX 的无线传输器,d110 就可以「免牵线」。以上提及的各种接法(RCA、音箱线、TRX 无线传输),使用者只要任选一种连接即可,不要什么线都插上去。


showimage (8).jpg


悉心调整的长边摆放,音场更开阔

家登试听室的摆法,是把系统摆在房间的长边,这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音箱拉得更开。不过,家登试听室的「家俬」很多,三座音响架都不够用,还有的器材得摆在地上。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摆位,弹性比较少,但经悉心调整,还是可以找到甜蜜点。我每次来这里听,都觉得音场开阔,声音扎实,舞台感很好,而且频段延伸自然,没有明显的驻波,即便开大音量听,还能维持不错的轻松感。


showimage (9).jpg


现场所使用的扩大机是 Moon 的新世代旗舰 North 系列的串流前级 791,搭配立体声后级 861。Moon 的 North Collection 不简单,当中所用的数字处理技术、时基重整、数字元引擎、混血式电源、音量控制系统等,都是自家开发的。扩大机更都采用了他们独家的 MDCA 放大技术,让音讯失真降至最低。North Collection 新设计的遥控器让我印象深刻。大型的圆盘调整音量,转动手感相当丝滑,旋钮顶部则是触控屏幕,让人用得爱不释手。在超低音接线方面,家登透过 RCA 连接前级和 d110 超低音。


showimage (10).jpg


舞台宽度够,画面够清晰,突如其来的鼓声够惊人


showimage (11).jpg

前面提到家登的摆位,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加上轻松而清晰的听感。我想以 Fink 与 RCO 合作的演出录音为例进一步说明。Fink 的音乐,走的是电子音乐结合另类摇滚的风格,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 RCO 可是正儿八经的管弦乐团,还是全球第一流的乐团,把这两派完全不同的音乐家凑在一起,碰撞出了原本不属于二者各自的新鲜花火。专辑开场的「Berlin Sunrise」一曲,在稳定的节奏带领下,逐步发展。梦境般极微主义的序奏,酝酿着音乐的情绪和氛围,之后则带出 Fink 平稳如同吟诗般的歌唱。此处所听见的 Fink,是以丰富的细节堆栈出来的,不管是咬字、喉韵、转音,都能清楚、具象地表现。逐步堆加上来的乐团,各个声部座落的位置也是清楚明白,宛若可见。逐步加大力道与和声厚度下,音乐的层次维持得平稳且平衡。这个舞台,宽度展得开,深度也能推出来,真好!

这专辑还有一首我很喜欢的曲子,就是第四轨的「The Infernal Machine」,这是当代作曲家 Christopher Rouse 的作品,也轮到 RCO 的表现。这首曲子写得太有趣了,此起彼落的声响,带着永动的力量,不断往前驱驶。听这里那活生的画面,清晰浮现的微动态,各种细微声响都未曾遗失。打击乐在此曲里的份量很重,既有缤纷细碎的声响,还能给予富有重量和震撼力的大鼓。偶然突起的打击乐,显出了系统的动态表现实力。乐曲终结处的几声打击乐响声后,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听得我也想起来拍拍手。

真没想到看起来斯斯文文的 Vienna Acoustics,表现起这样充满狂野与惊喜的现代音乐,可以这么精彩。舞台画面很自然地展开,各种声响都各据其位。家登音响系统的背墙是石材砌成的硬墙面,透过整面硬墙反射,也提供了营造大舞台的条件。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不像 The Liszt 或 The Music,有一个可调整角度的模块化同轴中高音。我在家登这里听过 The Liszt,体验过 Vienna Acoustics 这个独门绝技的厉害之处。这次听 Beethoven,依然有着干净清晰的中音域,而且在开阔的音场下,保有精准的定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乐时,它也能从容应付而不会让人感觉若有所缺。果真不负 Beethoven 的乐圣威名。

声音温暖厚实又绵密,古典好听,刚好而已

showimage (12).jpg

前面那张专辑里的乐团,还不足以说明这对音箱(或说这套系统)重播管弦音乐的表现。再以 Eduardo Mata 指挥达拉斯交响乐团,演出莫索斯基的「荒山之夜」为例,这就很有说服力了。莫索斯基以民间传说为题,以音乐为素材,描绘出一篇暗夜里的荒山乱冢,鬼王出巡,众鬼喧闹的音画。这个录音是 RCA 在数字录音时代初期的佳作,音乐画面透明,就像是在音乐厅舞台上,明亮的灯光照映,乐团布局历历在目,随着音乐的展开,层次清楚地呈现出来。只听得那弦乐绵密扎实,在低音弦乐涌动时,丰厚深沉且饱满。具有冲击和力量的打击乐,在有了 JL 超低音 d110 的推波助澜下,重量添了不少。铜管灿烂而温暖,小号的锐利感在稍加打磨下,多了一份圆润。长号和法国号则有着很好的厚度,尤其是长号更是演奏鬼王主题的要角,为那份威严和凶悍的神貌,多加了几分神气。

我听到这里,才想起正在听的是 2.2 系统。上前试着关闭两颗超低音,声音立刻往上浮了几分,音乐听上去更明亮,数字录音的清晰感更凸显,群魔乱舞的乐段听起来更可怖。超低音再开,这才知道超低音所加上去的那一份重量,那一个稳定感,实在少不得。鼓声下去,低音弦乐一响,就知道厉害。在鬼王主题一出,就知道差异了,那真的就是大当家和三当家的差别。

在绵密度与清晰度上,取得良好的平衡


showimage (13).jpg

同样给人鲜明印象的是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我选播的版本是 Riccardo Chailly 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演奏。艾格蒙是被处死的民族英雄,悲剧收场却展现英雄气魄,整出剧乐不有名,但序曲却是音乐会常客。只听得那厚实的弦乐,庄严而深沉。我总觉得 Vienna Acoustics 的音箱都能在声音的绵密度与清晰度上取得很好的平衡。在这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上,全频段都有很好的厚度,中音绵密,低音扎实,这就赋予了乐曲更有深度的滋味。层次清晰、解析力好,这就让声部对位听得很清楚,主题发展与旋律线条完全没有交缠打结的问题,总能梳理的干干净净。结尾处恢宏的展开,上升的音型带来无穷的正向感。那种冲出黑暗困境,迎向胜利结局的凯歌,正是贝多芬最爱的主题。在这以 Beethoven 为名的音箱上,听他的音乐,似乎什么都对了。

本就够漂亮,加上超低音就更润了

showimage (15).jpg

我在之前来家登听 Liszt 的时候,放了 Alfred Brendel 弹的李斯特 B小调奏鸣曲。这次来,我该放什么呢?听 Alfred Brendel 弹奏钢琴,Simon Rattle 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的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这个 Vienna + JL 的 2.2 声道系统,展现出比起单用 Vienna 音箱更扎实、更饱满的琴音。而且,即便加的只是低音域下段,可是,就更能呈现出琴音的丰富组织。同样是不比不知道,关掉超低音后,声音就是不如开启超低音时听到的那样扎实、凝聚、圆润。我们都会以为,加了超低音,低音多了,声音就糊了不是吗?可实际听起来却非如此。反倒是没有超低音时,声音比较松一点、薄一点,让人直想把超低音接回来。我前面也说过,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虽然没有高阶音箱的同轴中高音模块,但定位清楚、聚焦明确。这里我还要说,此处的钢琴中高音域色彩亮丽鲜活、质地坚实致密,富有雍容华丽感。弹到低音域时,则显得沉稳厚重且有丰富的共鸣和震荡感。再加上乐团的弦乐具有清楚的纹理,质感丰润,超低音在此的贡献,就是让弦乐听上去多了一份「润」感。

结像好、定位佳,活生感自然出得来


showimage (14).jpg

若换成通俗一点的音乐呢?事实上,Vienna Acoustics 虽然品牌标示着出身维也纳,型号多以音乐家为名,但音乐里该有的趣味性,在这名叫「贝多芬」的音箱上,也没少给。听 Hadouk Trio 的「Baldamore」一曲,此处的打击乐震撼力十足,开头的拨弹乐器以扎实的声响,弹出稳定节奏,之后低沉庞大又饱满的鼓声再迭上去,后面高音的笛音吹响,音乐的层次就拉开了。那不时滚动着的低音配着鼓声的节奏,携手笛声主导的旋律,推进着整首曲子。至于「Tourneblues」一曲,可见开头的吹管乐器声线明朗,气柱细节丰富,后加入的打击乐,音乐跟着活泼了起来,沉重的鼓声重量感十足。一路听下来,这套系统都显出一派轻松的感觉,声音清楚,信息充足,画面活生,即便音量开大也完全不紧绷。中后段的女声一出,那凝聚的声音,有着很好的厚度做平衡,有着滑顺的声线,加上够多的信息,让这段吟唱听来颇为鲜活。

体验到回不去的感觉,真中毒了

showimage (16).jpg

当放上「一个巨星的诞生」电影原声带时,让我认识到 Vienna Acoustics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的全面性。在开场的「Black Eyes」一曲里,鼓声饱满壮硕且有劲,电吉他谱出的音墙厚实且色彩斑斓。Vienna Beethoven 的声音温暖且有健康厚度,把这段摇滚诠释的既热力四射,又不让人觉得吵杂。「Shallow」一曲当中,空间感的讯息充足,现场观众呼喊的音效带出一个活生的演唱会现场。男女主角的声嗓细节丰富,声线清楚。吉他弹奏的声音纤细却清楚,稳稳地提供着节奏与辅佐功用。鼓声一出,扎实且有弹性的鼓点,随着 Lady Gaga 高昂的歌声,以及失真的吉他伴奏,更添音乐的情绪浓度。听这里 Lady Gaga 的激昂高亢的歌声,嗓音的能量充沛,贯穿力十足。所以别以为 Vienna Acoustics 音箱只能有气质地唱唱艺术歌曲,噢,不是这样的喔!

「Before I Cry」一曲里,流行元素强烈,鼓声节奏明朗扎实,富有劲道,让整个歌曲听上去下盘稳重,人声、配乐厚度都很好。当然,这个声音厚度与超低音切切相关,一关掉超低音,立刻能感受到,前后差很多。那个情绪张力再关掉超低音后,立刻松弛了些,没有那样强烈。特别是副歌处的高音,穿透的力量若没有充足的低音支持,会显得有些突兀。奇怪,我以前在纯两声道系统上听,怎么不觉得有问题。这里一比 2.2 系统,怎么就觉得中毒了?


showimage (17).jpg


原厂有料,音乐性丰,加了超低音就更全面

我一向对 Vienna Acoustics 的音箱印象很好。一来是因为我爱听古典音乐,而 Vienna 音箱播放出来的古典乐总是优雅美好。我上至 The Music、The Liszt,下至 Mozart、Haydn,这回能好好听一回 Beethoven。在再加强了我的信念:这是不会让古典音乐爱好者失望的音箱。

二来我认为这家行事作风低调的音箱厂,其实很有技术内涵。他们的蜘蛛网平面振膜单元、中高音同轴单元、可调角度中高音模块箱体等技术,都有其独到之处,足能在市场上称霸一方。有料的原厂,总让人敬佩。

这次不仅体验了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的精彩,更见识到这样让人以为是气质取胜的 Vienna 音箱,搭配了 JL Audio 主动式超低音后,能展现出如何全方位的表现。

「加了超低音,就回不去了。」阿达对这次调整 Vienna 音箱与 JL 超低音的效果相当满意。阿达两声道卖得很多,多声道能做,但 2.2 声道这种「额外加码式」的案子就少遇了。似乎音响爱好者们对二声道系统加超低音一事多少有些抗拒,这需要说服。不是靠讲道理说服,而是要让人亲身体验才知道。真的,听过之后,真如阿达说的,回不去了。


showimage (18).jpg


器材规格

Vienna Acoustics Beethoven Concert Grand Reference
型式:3 音路 5 单元低音反射式落地式音箱
频率响应:28 Hz ~ 23 kHz
单元:1.1 吋丝质软半球高音 x 1;6 吋 Flat Spidercone 中音x 1;7 吋 Flat Spidercone 低音 x 3
灵敏度:90dB
阻抗:4 欧姆
建议扩大机功率:50 ~ 400 瓦
尺寸:307 x 1191 x 380 mm(W x H x D,含底座)
重量:75 kg(一对)
售价:588, 000 元(黑色、白色、樱桃木贴皮);638,000 元(玫瑰木贴皮,订制款)

JL Audio Dominion d110
型式:密闭式音箱主动超低音
频率响应:21Hz~143Hz
内建功率:750 瓦
输入端子:RCA x 2(Stereo or Mono)、音箱端子高电平输入
输入接地:有
滤波模式:低通滤波
滚降斜率:24 dB/Octave Linkwitz-Reiley
分频范围:25 Hz~130 Hz
相位:0~180 度可调(参考点 80 Hz)
尺寸:340 x 305 x 403 mm(HxWxD)
重量:17.3 kg
售价:72,000 元(黑色木纹版);79,000 元(黑色钢烤版)

代理商:卡本特
电话:02-2345-3199
网址:
www.cpt.com.tw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