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音响论坛」刘总编观点说】音响二极化的新中间路线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49 发布日期:2025-11-22

摘 要:如果消费者已经不存在(或极少),制造厂商要如何生存?这就是今天Hi End音响界的现实情况。

IMG_2302.JPG


我记得Hi End Society这个组织是从1982年开始举办音响展的,最早是在杜塞朵夫的Interconti旅馆(现在的Scandic Crown)举办,只有二层楼,原本的展览名称是HiFi-Video,不过马上改为Hi End,因为这个名词比较切中音响界。来年这个主办单位就将展览搬迁到法兰克福的Kempinski Hotel,毕竟法兰克福居于德国中心位置,而且也是转机中心,Kempinski旅馆也在机场附近,交通有利于欧洲来参展的厂商、媒体。这个音响展发展到2001年20周年时,已经有超过200个展商、500个品牌参展。2004年,主办单位有鉴于Kempinski旅馆已经不敷使用,于是搬迁到慕尼黑的M.O.C i(Munich Operating Center),一直到今天。


请注意,即使在2004年搬迁到慕尼黑,当时美国CES仍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Hi End音响展(CES是消费性电子展,音响展只是其中之一),慕尼黑音响展仍然只局限于欧洲,尚未发展到今天的全世界最重要的Hi End音响展,而全世界的音响媒体关注的仍然是CES。

可惜因为诸多因素,美国CES的Hi End音响展区日渐没落,参展厂商越来越少,慢慢的,越来越多音响厂家将重心移到慕尼黑音响展。2012年,我第一次去看慕尼黑音响展,此后每年都去报导,除了Covid -19的三年之外。

如果将2001年法兰克福音响展的图片翻出来看,对比今天慕尼黑音响展的器材,我要说这音响器材的外观改变得太大了,无论是扩大机、喇叭、CD唱盘,这二十几年来音响器材的外观已经从朴素化身为亮眼,甚至可说是艺术品造型。而其价格更是涨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高价。就以今年慕尼黑音响展中最高价的喇叭???来说,整套要价160-170万欧元,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价格。就算是一般般的喇叭,其售价大概也在几万欧元。换句话说,一部讯源、扩大机、喇叭整套加起来超过10万欧元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或许您会问:10万欧元一套音响系统,有那个国家的年轻人能够负担得起?是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价格,这也是最近10年以来年轻人转向耳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年轻人想买房也不容易,手机、耳机顶多加个轻便耳扩已经是年轻人听音乐的标准配备。在会场上,一楼大厅耳机的展位越来越大,品牌也越来越多,这也充分反映了音响二极化现象:不是高价音响,就是耳机。

难道Hi End音响无法走出中庸路线吗?其实30年前的Hi End音响市场中庸路线是主流,高价音响是少数,耳机市场则尚未兴起。当年英国音响制品占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部分英国音响制造厂商走的就是中庸路线:价格不高,质量不差。不过,这种中庸路线在网络世界兴起后整个改变了,大部分当年走中庸路线的英国品牌不是消失,就是被中国资金买下。为何他们会消失或被买下?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供应中庸路线的音响器材,而是购买中庸路线音响器材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这是消费端先改变、而后引起的制造端改变。如果消费者已经不存在(或极少),制造厂商要如何生存?这就是今天Hi End音响界的现实情况。

如果把目前二极化的现象告诉AI,请AI找出解决方案,我相信AI也只能含糊其词,无法对症下药。幸运的是,我在大陆制造的音响产品上看到一丝光芒,会场上可见到的大陆制造音响品牌并不多(AURALiC自诩为欧美品牌),但以我在大陆音响展所见到的大陆音响制品来看,他们很适合切入5,000欧元以内的产品,欧美音响厂家已经慢慢退出5,000欧元以内的市场,而以大陆的制造能力、成本,他们很容易可以做出类似AURALiC外观漂亮吸引人的音响产品,至于声音表现则还需慢慢打磨。此外,台湾音响厂家也有这个机会,假若有越来越多台湾、大陆音响厂家有志于国际市场,或许他们会成为Hi End音响二极化的新中间路线主流。

音响新中间路线的产品没市场吗?我认为耳机族音响迷的下一步应该就是它了。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