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天楷 图:郭振荣 阅读数:2406 发布日期:2016-10-22
去年夏天,我初次造访美德声,在他们的试听室里,看见架上的Icos 270 Elsberg 扩大机和Fado Elsberg CD唱盘,我相当讶异,立刻问美德声陈先生:「这是你代理的吗?」陈先生答是,却不解我为何这么诧异,我告诉他,早在十年前我就知道Icos这个牌子,对它很有兴趣。当时我问一个也在做代理的朋友,想请他引进,可是却被他一口回决:「这种没名气的器材,到台湾来没人会有兴趣。」听到他这样回答,我的心也凉了。那阵子,不时还会上上网,看看Icos的器材,那铝合金面板搭配灰绿色大理石的侧板,低调却又有贵气。心里尽想着:「这样的器材会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任凭我心中怎么猜测、怎么想象,没听见都是假的。再过一阵子,也就淡忘此事,事隔十年,在美德声的试听室看见当年仅在网络上看见的器材,还是那让我心系多日的,我怎会不兴奋呢?
![]() |
Icos 270 Elsberg 扩大机的外观设计简单中带着高雅,两侧的绿色大理石侧板,以及厚实的铝合金面板,增加了器材的贵气。 |
![]() |
这是一台纯模拟的合并扩大机,没有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数字输入端子,清一色是模拟输入,当中还有一组MM唱头放大输入。 |
那次,我是去听 Leedh E2 + 20.1喇叭组合,当天搭配的器材正是Icos 270 Elsberg和Fado Elsberg CD唱盘,但是,那次试听没有对照组,难辨Icos器材的声音走向,反倒是Leedh喇叭声音太特别,因此留下的印象尽是Leedh喇叭。后来在音响展上也经常看到Icos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美德声自家的展间,还有喇叭厂商向美德声借Icos来用。虽然这一年来,见过几次Icos,但一直没有机会更近距离地接触她,这次终于让我得偿十年的夙愿,一亲Icos芳泽。
Icos的故乡是Illkirch-Graffenstaden,这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地区的城镇。看到这个名字,您多半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法国的地名,却看起来像是德文呢?很简单,因为该镇乃属于亚尔萨斯地区(Alsace)。亚尔萨斯位处德国与法国交界之处,从长远历史来看,那地方打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就时而交替。而在中世纪起,居住在现今法国东部的法兰克人,语言很接近日耳曼,因此该地区的地名往往带有日耳曼的味道。
行事低调的老板,事必恭亲
话说回来,Icos Audio的创立者Denis Hausherr是一位资深工程师,从1969年起就在一家叫做Prodisc的专业录音公司工作,他则是专门从事主动式监听喇叭的设计,并且研发多声道音效系统;在这两个领域,Denis还是法国业界的技术领导者。他还开发出包括扩大机、调谐器、黑胶转盘等在内的专业器材。基于多年的专业技术和经验,1992年,Denis自己创立Icos Audio公司。公司创立之初,他专注于开发一套Icophase的专利技术,这是一个主动滤波多重放大线路。因为有了这个线路,为Icos的音响器材奠立了基础。1995年起,他便着手开发Elsberg以及较低阶的Init系列器材,器材开发完成并正式在法国当地铺货经销,则已经是1998年的事了。
别说台湾人不认识,连欧洲人,甚至法国人都对Icos这牌子不熟。老板Denis Hausherr自己也承认,即便在法国,亦只有极少数的爱乐人知道Icos,但他们都对Icos的器材表现深表赞赏。所以,当美德声陈先生得知我听过Icos,甚至早在十年前就曾耳闻,他也不敢置信。这牌子也是因为他去欧洲看展时遇见,大为惊艳,才争取到代理权。真是有幸,台湾的乐迷有机会认识她。也可见得美德声老板真可谓「陈大胆」,不想太多,考虑这个那个,只要遇到他心仪的品牌,就算名气不甚响亮,他也愿意引进。真要为这样的代理商鼓励鼓励,若不是他,像Icos Audio、Leedh、Stein Music、Origin Live这些品牌,大概台湾乐迷是别指望见到的。
![]() |
Icos Fado Elsberg CD唱盘的整体设计与270 Elsberg很像,同样是厚实的铝合金面板搭配两侧的绿色大理石侧板。下面配有不锈钢脚锥。 |
相较于现在很多音响厂牌,纷纷把工厂移往中国大陆,甚至委由中国的电子厂代工,能保留在原产国制造者,可说是越来越少。Icos的机器都是法国制造,而且每一台机器都是Denis亲手制作,每个插件焊接都由他亲力完成。这种「校长兼撞钟」的迷你音响公司,不仅见于本地的音响工作室,在欧美也有不少,Icos就是属于这类公司。每一部Icos的器材上的大小零件,都经过测试性能无虞,每一台装配完成的机器,也都经过实听测试。比起大公司大规模量产,机板上的零件多由机具SMD完成,Icos的器材就更多了几许人味。
![]() |
Icos Fado Elsberg CD唱盘为上置式设计,采用Philips CD Pro 2LF的读取机构。厚实的铝合金上盖有重量,自然能增加稳定性、避免震动。使用时,向右推开,放入CD后,加上具磁吸力的CD镇,推回上盖,唱盘就会开始读取CD内容。CD滑盖的两侧轨道都是MDF材质的,Icos的机箱并用了铝合金、大理石、不锈钢、木质,巧妙化解谐振。 |
结合石材、铝材、木材、不锈钢材,为求避震
Icos的器材甚少改款,即便有新机推出,外观也颇为相似。高阶的Elsberg最醒目的,莫过于机身两侧的大理石块,不但为机器本身加重,让器材更为稳定,也能达到避震的作用,让机器本身的振动,或外来的振动不至于相互影响。而且这两块大理石块,不是在机箱外侧加装上去的,它们根本就是器材的侧板。我们看过机箱两侧加装木板者,也有机箱外部加装木框者,但Icos根本就是拿石头当侧板。在Elsberg器材的大理石侧板上加装带有防滑功能的不锈钢垫,侧板下方则是状如橡果(就是动画电影「冰原历险记」当中,松鼠Scrat追求一生的果子)的不锈钢脚锥;如此一来,Icos Elsberg的器材便可迭放在一起。虽然讲究的音响迷多半仍不以为意,认为这样摆放会有电磁影响,而且难保振动被有效隔绝,若看过迭放在一起的Icos器材,那肯定会对那视觉上的谐和与一致性,感到印象深刻。在试听时,我也不时迭放或分置唱盘和扩大机,但实在听不出差异。如果您在意音响系统的视觉感受,Icos器材可以迭放。
先介绍一下CD唱盘。Icos的器材尤重避震,因此Fado Elsberg的机箱两侧有厚达6公分的大理石块,这是在入门CD唱盘Fado Init上所没有的。不锈钢脚锥固定于大理石下,撑起整台机器的重量,同时则负起隔离振动的责任。Fado Elsberg采取上置式设计,顶部有一厚达10mm的铝合金滑盖,不过就是个上盖,为何要那么厚呢?厚铝板当然有更高的质量,对于抑震有帮助。不只如此,固定滑盖的边条是MDF木轨,CD承盘的框架也是整块MDF板,藉由不同材质来达到调和谐振的目的。讲来讲去,还是为了解决振动问题。
![]() |
Icos Elsberg系列的器材,都加上了绿色大理石侧板,大理石沉重,可增加器材的重量,自然稳定性提高,也可以抑制震动。他们又在大理石块上方加上不锈钢垫,当中还贴有一块防滑材,可让器材迭放,正对其他Icos Elsberg器材的脚锥尖端。 |
![]() |
利用实心脚锥作机械接地。 |
坚持采用CD Pro2
既然是上置式承盘,您大概可以猜出是用什么读取机构了。从2000年前后开始,就有一些CD唱盘采用CD-ROM或DVD-ROM,现在这类唱盘就更多了。Icos不管这套,Fado Elsberg的CD承盘机构用的是Philips CD Pro 2LF,这是2006年之后,Philips公司为了因应欧盟的环保规定,针对CD Pro 2M改良而成的旗舰机构。单看用上这个Philips的顶级机构,还没开声,就足以让音响迷流口水了。译码芯片用的是Burr Brown的制品,可将CD音质的数字讯号,升频至24bit/192KHz,这能改善数字转换过程中相位失真的问题。并且,为了降低时基误差,Fado Elsberg采用一颗高精度的主时钟,为一以电压控制的石英振荡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其时基误差的精度可达0.5皮秒以下,也就是低于500飞秒。尽管不是业界最优表现,也已经相当杰出了,况且,人其实根本听不出500飞秒与77飞秒的差别。
![]() |
Icos Fado Elsberg的设计同样低调却有贵气。液晶面板与控制按键设计在中央,按键触感回馈力道强。 |
![]() |
只有一组RCA模拟输出,以及一组同轴数字输出。可见Icos的设计者Denis Hausherr在设计上对于简洁原则的坚持。 |
![]() |
CD镇带有磁吸力,能牢牢将CD固定住,上面印有Icos的标志。 |
![]() |
Icos Fado Elsberg的CD承盘机构用的是Philips CD Pro 2LF,这是2006年之后,Philips公司为了因应欧盟的环保规定,针对CD Pro 2M改良而成的旗舰机构。 |
注重电源供应、强调极短路径
至于270 Elsberg,则是一台80W的合并扩大机。看似瓦数不大,但是份量不轻,足有16公斤。这当然也跟机箱两侧的大理石块有关,270 Elsberg比起Fado Elsberg的高度更高,石块体积也就更大。这是一台相当「传统」的合并扩大机,真的非常传统。怎么说呢?现在许多音响器材都强调多功能,DAC要加上数字音控,这样就能当数字前级。合并扩大机要加装DAC,而且还要支持USB输入,最好还有无线传输,这样一台合并功放、一对喇叭,接个计算机或用行动装置串流播放就可以听音乐了。但Icos不是这样一家追求时髦趋势的公司。
270 Elsberg没有跟随当前音响圈的潮流,在扩大机里头内建DAC,也没有采用常见的数字音控。相反的,他们还维持了一组MM唱头放大线路,而且内部线路板上的零件全是以插件焊接方式制作,这样是不很传统?功率放大线路上的晶体管,选用的是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的铁壳晶体MJ11015G和MJ11016G,功率晶体锁在一块厚铝板上,该块铝板则连接到同为铝合金材质的前面板;如此一来,270 Elsberg的前面板就成了绝佳的散热板。270 Elsberg机箱空间并不大,但硬是塞进两颗变压器,较大的环形变压器足有700VA,赋予功率放大线路充沛的电源;一颗较小的变压器则作为前级线路供电。而且也看得出Icos线路设计上相当看重极短路径,由于前级线路在主板的后方,音量控制就直接焊接在前级线路板上,使用一根连杆连接前面板音量控制旋钮。在Elsberg 270上同样可见得使用MDF板作为抑振材质的手法,在机箱内部贴有MDF板,藉以调和金属机板的共振。
![]() |
270 Elsberg机箱空间并不大,但硬是塞进两颗变压器,较大的环形变压器足有700VA,赋予功率放大线路充沛的电源;一颗较小的变压器则作为前级线路供电。而且也看得出Icos线路设计上相当看重极短路径,由于前级线路在主板的后方,音量控制就直接焊接在前级线路板上,使用一根连杆连接前面板音量控制旋钮。也可见到在两侧锁定大理石板处,还加上了MDF板作为抑振材质,藉以调和金属机板的共振。 |
我在U-Audio试听室,将Icos 270 Elsberg接上Capriccio Continuo的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加Submonitor MKIII低音柱。CC Admonitor拥有华丽、活泼的声底,难搞的是高音,如果搭上生性也同属活泼的扩大机,一旦扩大机质不够好,CC Admoniotor的高音就会噪。若加上Submonitor MKIII低音柱,那对扩大机更是考验,要精准控制低音柱的三只低音单体,让低频不拖不慢、不松不散,有量还要有质,扩大机非得有两把刷子不可。
代理商是将270 Elsberg 270和Fado Elsberg送做堆,搭配在一起写评论。法国当地的评论,也多是将Icos器材搭成套来试听。这也有道理,像Icos这种小规模的Hi End厂,如果不是心有独钟者,大概少人关注;可是,一旦爱上它的声音,恐怕讯源、扩大机不搭成套也难;况且,Icos器材的外观,如果成套搭,迭放在一起,高贵又典雅,甚是好看。所以我才说,代理商这么送来,是有道理的。
![]() |
功率放大线路上的晶体管,选用的是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的铁壳晶体MJ11015G和MJ11016G,功率晶体锁在一块厚铝板上,该块铝板则连接到同为铝合金材质的前面板;如此一来,270 Elsberg的前面板就成了绝佳的散热板。 |
![]() |
藏在变压器旁、紧连于前面板的是前级控制的线路。 |
高频亮丽、中频清晰、低频量丰
这个Icos组合是个相当具有表现力的系统。高频尤其引人注意,有着亮丽的特质,中频段的解析不俗,无论是乐器演奏或是人声演唱的细节都很清楚。它的低音有量,就显的下盘稳了,而且低频还有解析,这样有层次的低频,就能把音乐的细微处表达出来。无论播放何种音乐,这个Icos组合总能把音乐中的信息很丰富的提供出来,音乐也显得特别有活力,音调更高一点,中气更足一点,响度更大一点。
Icos的音调带着较长一些的尾韵,也因为如此,声音听起来格外华丽,共鸣也更丰富。如果这是一杯咖啡,它就像是在烘焙时,把温度拉高个2度,起豆时间晚个两分钟,这样一来,豆子冲出来的味道,比起浅焙豆子更醇一点,入喉后余韵更长一点,却又还不至于像一般中焙豆那样厚。Icos就是这个味道,在乐音之后拉出一道有色彩的韵味,让声音的结构更丰富一些,听来也就多了几许感染力。
韵味、韵味,真是有韵味
由于Icos的高频亮丽,搭上CC Admonitor,感觉听起来有点过于活泼,高频有点突出而且不够柔软。我将原本使用的纯银讯号线取下,换成Xsymphony XP-OCC Infusion的铜线,这线的属性偏暖,这下搭起来,我就不必担心CC Admonitor的高音会飙出来。在听Eric Clapton和B. B. King合作的「Riding with the King」时(Reprise, 9 47612-2),两人的歌声清晰,唇齿音与转音、喉韵信息明显,透过这个组合听下来,他们二人的声音似乎稍微高昂了一些,但蓝调况味却丝毫不减。第二首歌曲「Ten Long Years」当中,B. B. King以一种带着悲戚情绪的腔调,唱出对过往与爱人度过之甜蜜时光的怀念。他那厚实的声底,带着几许沙哑的喉韵,在Icos的诠释下显得非常坚定,那些在喉头转溜着的音,煞是清楚,在结尾处的鼻音也格外有韵。
别以为法国器材多半低频不够,这种论断在这个Icos系统上可行不通。在「Ten Long Yeas」当中的鼓沉重又饱满,配着King的演唱,就像是一个人的心跳声,随着低落忧伤的情绪,越显越沈。到了第五首「Three O’Clock Blues」这首蓝调经典,Eric Clapton的吉他先走,序奏的主导旋律都由他负责。他以揉弦制造出摇曳的声音,像是带着醉意一般。在他开始唱歌之后,B.B. King的吉他进来,以吉他与Eric对唱;当换成King唱歌时,又改由Eric来伴奏。两个人、两把吉他,用着不同的扩大机,吉他音色不同,两人对于蓝调即兴的诠释手法也各有异,Icos把这些差异清楚分明的呈现出来,而且让这些电吉他音色更显丰富。
![]() |
模拟式的音量控制器,音量旋钮也是金属制品,上头同样印有Icos标志,操作起来手感很好。 |
管弦乐动态起伏层次分明
Icos这般华丽,甚至带着点艳丽的音色,听起钢琴和弦乐尤其吃香。听Martha Argerich弹奏萧士塔高维契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时(DG, 439 864-2),钢琴琴音相当坚实,尤其是弹到高音时,Argerich指下凌厉有劲,高音带一种有硬度的声响,让这首钢琴协奏曲更展现出诙谐意味。那高音弹下去后的泛音真是妙,像是荡起的浪花,泼洒出一把一把的斑斓日光。CC Admonitor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两相搭配,交织出更明亮音符。这首曲子没有其他的管乐,就是弦乐团与钢琴,加上一把小号。这时听到的弦乐声部真是美极了,充满丝质光泽,那正是音响迷最爱听见的,Icos让我听见了密度很好的弦乐,小提琴部的声音略带一点点硬质,却不显得生冷,反而增添了萧氏音乐中的冷嘲热讽,让乐曲更添对比。低音弦乐浮起之时,那更把音乐的立体面给推撑起来。我有点意外,Icos的低频带着些许松软,却不涣散,而且量感充足,没有一点太过,也没有不足,让一个室内乐团规模的弦乐团,得以表现合宜。
可我想试试让低频更结实一点,也让音像更具体、轮廓更清晰,于是我换上Crystal Reference Diamond讯号线。再听Christoph von Dohnányi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Signum, SIGCD132),更显得Icos播放弦乐时的华丽气质,而且形体更鲜明,画面层次感也再上层楼。布拉姆斯在第一乐章的开头运用了许多反复,以相同的旋律反复,或以不同声部换以不同的调再行反复。充满的弦乐的光泽,在听萧士塔高维契钢琴协奏曲时,已经很出色了,换成布拉姆斯,乐团编制更大一些,弦乐声部展现的不是机智,而是更有密度的绵密感。低音弦乐部的厚实感十足,那时而涌现的低频,像是浪,簇拥着音乐不断堆栈变化。Icos解析表现也在拨奏时,那历历在目的鲜明动作上展露无疑,而且听起来那拨奏似乎更活泼、轻巧些。在第三乐章里,小提琴声部用力拉奏时,带着些许的紧张感,那就是是诙谐曲的味道。后方响起的三角铁,像曙光乍现般洒将进来,那高频泛音真是漂亮,似乎透过Icos,这三角铁显得特别轻盈灵巧,而且有着夺目光彩。在这个诙谐曲乐章,以及第四乐章里,多的是动态对比以及高低音的起落对比,Icos在这些对比强烈的乐段里,清楚分明地把这个中层次表明出来,有条有理,丝毫不紊乱。到这里,我开始佩服Icos Elsberg 270的驱动力和控制力。到底,CC Admonitor加上低音柱,真的不好对付,但听起来似乎一切都在Icos Elsberg 270的手中,控制得好好的。这不是一台80W的合并功放吗?
共鸣丰富,音色华丽
再听一张教堂音乐。17世纪的管风琴家Jacob Praetorius,本身也擅长作曲,听他创作的圣母颂歌(Magnificant Primi Toni),有种无比平和又荣耀的感受(Ramée, RAM0402)。乐曲以一位次女高音吟唱开头,这份录音在教堂里完成,教堂石造厅堂残响很长,次女高音虽然仅有一人,在残响交织下,却感觉有一合唱团一般,可是,仔细听来确仅有一人。Icos让这个空间显的相当宽广,深、高都拉的出来,堂音显得特别悠远绵长。当管风琴响起,那响亮的共鸣实在色彩丰富,藉由教堂空间的回响,带来缤纷色调与辉煌光彩。低音风管的振动感,听来相当直接,在交织成片的乐音之中,垫出一个稳固的基础。管风琴吞吐着巨大的能量,我有点不安好心地仔细等着,等着声音崩溃失控;可我真错了,Icos把CC Admonitor加上低音柱制服得妥妥贴贴的。
Icos这个组合播放起钢琴,琴箱的共鸣声音显得特别丰富,钢琴也好似被放大了一样。听探戈乐团Astoria演出Astor Piazzolla的「Adios Noniño」(Fuga Libera, FUG606),这首经典名曲收录在该专辑的最后一轨,本身就有压轴意味。乐曲开头是三分多钟的钢琴独奏,随后才导入手风琴、打击乐、弦乐器。那开头的钢琴独奏乐段,多的是重击低音和弦,加上延音踏瓣,以宽广的动态和气势,带出乐曲的激情和重量。我听到的钢琴就是这般,既有重量,又有气势,和弦声尤其丰富。弹到轻柔之处,又如露珠自叶梢跌落池塘,泛起的那涟漪晕散,化开整个水面,水波激荡到池边,还会反弹,再与后来的水波激荡出更复杂的水纹。这是什么?就是我在Icos上听见的钢琴啊!除此之外,手风琴演奏,起伏之间相当利落,抑扬顿挫颇具表情,把探戈音乐中外张狂野的性情说得明明白白。Double bass的拉奏绵绵有韵,低沈之中还可见其纹理,加上大提琴,低音弦乐把情绪调得好浓,浓得近乎化不开。
![]() |
Icos 270 Elsberg的喇叭端子用的可是WBT的制品。 |
画面透明,定位清楚,鲜活立体
在搜集数据以撰写评论之时,我在网络上看到法国当地音响展的照片,Icos偕同当地经销商参展,在多次展览当中,都选择了Pierre Etienne Leon的喇叭,其中,若搭上合并扩大机,还会配PEL Quattro+书架喇叭,我一看到就不禁心痒起来,因为我自己就是PEL Quattro+的用家。虽然Icos 270 Elsberg和Fado Elsberg实在很重,但我还是搬了回家,就为了听一听原厂所「认可」的声音。
我接上Quattro+,线材也使用同来自法国的Esprit Cables线材。Icos的性格鲜明依旧,倒是Quattro+的声底比CC Admonitor圆润、饱满些,低音下潜以及宽松上,少了加上低音柱的公司参考喇叭一些,不过,应付多数的音乐仍绰绰有余。听卡普松兄弟伙同几位法国音乐家演奏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Virgin, 7243 5 45563 2 6),Icos让这张原本就相当透明、干净的录音,显的神清气爽,钢琴轻灵活泼,晶莹剔透的琴音正是Icos的本事,而且我觉得似乎钢琴的高音更透亮了。小提琴明快中仍保持着优雅,擦弦细节也历历在目。Icos在乐音转折间能够清楚刻划出该有的线条轮廓,让各个乐器间保持着相当清楚的分际,定位清楚,也就使音乐家们演出活生而有立体感。低音大提琴的拉奏,共鸣声丰满,保持着柔软的力度,略带一些宽松特质的低音大提琴声真是迷人。透过Icos,这张录音清新明透的特质一览无遗,就像下过雨的山林,云雾消散、阳光照耀、一切都清楚了,坐在那里听着,似乎还呼吸得到那山间的新鲜空气。
再听法国钢琴家Olivier Gardon弹奏的贝多芬第30号钢琴奏鸣曲(BNL 112911),Icos再次显出它的优势。BNL的录音向来捕捉到相当自然的空间残响,录音听起来特别丰润饱满,几乎每张录音都讨喜。我听见了丰满、富有能量的钢琴声,低音具有重量感,和弦的共鸣丰富,高音坚实有亮度,却满有温度和暖意,一点没有尖锐冷硬之感。音粒清清楚楚,即便是内声部弹奏也相当分明,略长的尾韵,把琴音激荡得更亮丽。这般好听的组合,难怪在法国会以这样搭配来展出
韵味迷人,听多,会上瘾
Icos 270 Elsberg和Fado Elsberg的组合,有着相当迷人的韵味,听太多,会不能自拔的迷上它,换听其他的器材,都会觉得少了些什么。而且,它有着低调奢华的贵气,乍看之下,除了两侧的大理石块受人注目,可是简单的外观,却越看越觉得好看。如果您家的装潢走的也是经典风,摆上一套Icos,能更添风华。
器材规格
Icos Elsberg 270
型式:合并扩大机
输出功率:每声道80瓦
失真:小于0.03%
滤波电容量:40,000uF
尺寸:515×310×165 mm(W×D×H)
重量:16kg
Icos Fado Elsberg
型式:CD唱盘
模拟输出:RCA×1
数字输入:S/PDIF RCA×1
读取机构┱Philips CD-Pro2LF
数字译码┱24bit/192KHz
总谐波失真:< -125dB
讯号/噪声比┱>120dB
尺寸┱520×280×160 mm(W×D×H)
重量┱1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