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627 回复:1
音特网

【用家测评报告】既豪迈亦细致。80年代的浪漫,21世纪的速度:丹麦Audiovector傲力 TrapezeRi空中飞人复刻版

[复制链接]
楼主

本文转载自香港音响网媒,作者Legionee,为方便阅读采用简繁转换并有增删。


image001.jpg


近半年先后升级了线材及更换了合并功放和解码器,经过磨合和调声,表现总算达到要求,一度满足地欣赏音乐...


但发烧这回事,总会令人找到缺口...音箱!心中的魔鬼同我讲瓶颈是音箱!平心而论,这对Spendor思奔达 D7表现超班,到访的朋友听过都啧啧称奇,的确是遇强愈强;但毕竟用了近十年,是时候荣休了。


但要明显超越D7的产品,最少要向10~15万级的产品找寻;在多番试听下,凭优异音场和层次,最终目标锁定了Audiovector(丹麦傲力)的产品:R3 Arrete极点 和新出的Trapeze Ri空中飞人复刻版。


如以笔者家中配置,R3可无痛入替;但心中念念不忘大口径单元的从容,最后答案就是选了Trapeze Ri空飞。


Audiovector 一直不是香港市场的热门,相信Trapeze Ri复刻版的前身,1979年厂方的创业作 Trapeze(原始的空中飞人),应该也没有多少本地发烧友见过。而Trapeze Ri是厂方去年致敬创业作的新产品,此时我就有机会认识傲力品牌了。


先介绍一下Trapeze Ri 的设计特色。 和它的前身一样,采用斜面障板结构,再加上默认障板的Toe in坳入内倾角度。


不对称的声箱目的,是消除内部驻波。这已是今天不少音箱的主要设计目标;而斜面障板令高中低单元的时间相位更一致,也不是新概念;但,预设障板Toe in内倾角度又有何用?


image002.jpg


Audiovector傲力 的R系列音箱,其强项之一就是强大的空间感。在试听R3 arrete极点 时感受极深,这是瘦高柱式音箱的优势;那么,用阔障板较低绕射的Trapeze Ri如何营造3D感?除了在高音、中音单元周围铺上大面积吸音毛毡、默认Toe in坳入,加上高中单元作内镜影式设置,就是为了增加向后绕射的设定。配合高音单元的采用无背压式管道,令Trapeze Ri具有一定的Di -polar(双极辐射)前后发声效果。


image003.jpg


另一设计特色,是高中低三路采用不同负载型式。前面已提到高音是用无背压通道管,不是常见的封闭式;中音单元有自己的声室间隔,是气垫式封密,令振膜反应更快,声音更干净;低音除了也是独立声室,更内置一个8吋单元作Isobaric等压式负载(背板下方的不算是低音反射孔,是isobaric单元泄压孔,使得飞人的三频都有高速反应。


image004.jpg


单元方面,高音采用和Arrete极点系列一样的AMT(air motion transformer)气动单元,不是其他厂的成品,是Audiovector自行制作,音效、音色和我熟悉的两间德国品牌明显不同,有点接近以往用在Venture(比利时威卓)的mundorf蒙德夫 AMT,延伸之余带份优雅;至于中音和低音单元,是厂方全新的专为Trapeze Ri设计的纸盘单元,加上用风琴式悬边,令我这音响老鬼想起些古董、又或日文中所谓的醍醐味,很期待Audiovector 把这些材料烹调成的Trapeze Ri最后给我是怎样的味道。


再看背板,除了前面已提过的两个气孔,就到输入端子板。空飞不设多线分音,是我偏好的设计,尤其用冷冻零件精心制作的一阶6dB/Oct(滚降较缓)分音器,厂方在单元性能和分频设定必定有下一番工夫;除了接线柱,还看见有一个旋钮和单一个接线柱,这又有何用?旋钮是Audiovector首次采用,用以调节配合不同类Damping(阻尼/制动)能力的放大器,分三档:1是配合中等阻尼的晶体管机;2是配合高输出高阻尼的大功率晶体管机;最后3是配合低阻尼的胆机。(务必尝试各档的效果后确定)我用的Soulnote A3 是高达1000的阻尼,尝试过后结果也是选2档最顺耳。


image006.jpg


而那单一个的端子,是Audiovector 顶级系列才有的Grounding接地端,厂方称谓“Freedom grounding”,可配上同厂的freedom grounding cable接地线,再插入家中的墙插或电源分配器(电处/拖板之类),也可自己加配地盒。


image007.jpg


但在舍下接地线接上墙插后,声音较紧、也不自然。也试过接入电处,以及笔者组合的主要线材CFM(香港本地品牌cable for music)所接另一grounding接地系统的 On Earth地线专用的排插,可惜最两个好声的插位已被其它CFM的地线所占,结果也不太理想,声音很干寡。估计原因是......舍下用的CFM音箱线本身已有On Earth的接地设计,本身已导走了音箱内的noise,所以之前的Spendor D7也在用了CFM音箱线后取消接地盒。不过,稍后还是会再尝试其他落地玩法。


外观及设计特点大致介绍完,差不多要讲声音表现。音箱在旧历年前送到,大约煲了50-70小时,和说明书上所说要求煲50~100小时相若。声音明显比新开箱时更离箱而具层次,也尝过调整摆位,希望提升音场的表现。


最终,以一对喇叭相距1.6m,离后墙1.25m,背板维持平行(即维持原本的toe in角0度,水平/无前后倾,原装钉脚/垫)。



参考器材
1、
黑胶

Linn Lp12(lingo 4)+

Jelco Sa750D +

Platanus 3.0 mc cart

Pathos In the groove 唱放


CFM songbird Din→Rca(on Earth)

CFM songbird Rca(on Earth)

电源线: inakustik 2502(lingo4)

Dave custom(Pathos )

2、
CD

Acoustik Art Drive 2 转盘

CFM Rhythm同轴(on Earth)


电源线: Graditech Voima1

3、
网播

Auralik Aries S1转盘


CFM songbird USB(on Earth)

电源线:CFM songbird (on Earth)

4、
DAC

Soulnote D2


CFM Rhythm XLR (on Earth)

电源线: CFM songbird (on Earth)

5、
功放

Soulnote A3


CFM Rhythm音箱线(on Earth)

电源线:CFM Rhythm (on Earth)


image009.jpg


新开箱和初步煲起的差别,主要是脱箱感和定位聚焦更进一步,分析力和层次更从容表现。

音特网
沙发

  .




首先由串流音乐开始。 


image011.jpg

image013.jpg


要试层次、清晰,编曲复杂色彩丰富的新一代J-pop必是首选。无论是Yoasobi Idol中的打call声,米津玄师最新曲Bow & Arrow的丰富音色都不费力地表现出来;尤其播idol音量加大也没有凌乱变粗,速度完全同步,低音完全没有大口径单元走得慢的毛病。


image015.jpg


再播放药师丸博子2022东京演唱会,更丰富的堂音/临场感反映12吋大低音的优势,这不是瘦身柱型音箱容易做到,即使速度上大家都能响应到相同的低频段…


image017.jpg


新晋女小提琴家Maria Duenas签DG后首张大碟,很个人色彩的琴感令音乐添上不少新鲜感,飞人十分出色表达她的音乐特色,其中圣桑的Havanaise一段, Duenas肉紧的演奏令笔者轻易代入其中,“没有HiFi,只有音乐”,这是笔者首次在家中听串流资源感受到的!


image019.jpg


再接着听一些CD碟。


首先出场RR 的Nojima Play Liszt,一张较早期的发烧CD,考验空中飞人复刻版的动态和瞬变。典型大件头的近咪钢琴录音,由弱音击弦至十指齐落的瞬变和动态不是开玩笑!聆听位置最高80多dB的音压,飞人气定神闲,结象自然在面前展开(印象中R3极点和D7是略靠后),有听4343之类大JBL的Big Sound感。


接着听截然不同的百老汇音乐,John Williams 指挥Boston Pops乐团的《That’s Entertainment 》,早期飞利浦的数码录音是和美国发烧品牌Telarc同样Soundstream系统录制(特点是48khz取样),所以音效也非常生猛,用今天的数码器材播放发挥得更尽致。无论播放Fiddler on the roof或GiGi,丰富色彩的管弦乐音色追随着弹跳的音乐旋律,Trapeze Ri令我听到不停脚跟着打拍,音色更添一分优美,淡化那早期的数码味;音场展开依然不是纵深型,是较Presence/ 前排型,画面大而立体,定位非针点,但更真实自然。


接着坂本龙一的the End of Asia, 是集合大师于80年前后一系列以中世纪文艺复兴音乐加上东洋色彩,以古乐器演奏的音乐,与他在YMO时的风格截然不同。本碟原录音是极为出色的,各位想搜购此碟请尽量找原版Denon 38C38-7045。笔者买过张HQCD再版(Columbia发行),平衡度不行,听到要掩耳!


Trapeze Ri重现本碟栩栩如生的古乐器音色,而且分隔度超强,让你了解合奏不是等于混奏。


最后一张CD是Telarc的Big Picture。


这张碟自90年代末起,笔者每更换器材都会重温当中Crimson Tide一段,乐团背后男声合唱有一位合唱者嗓子特别提高,这段随组合水平愈进步就愈清晰!另外本碟龙卷风音效选段也不易重现,那只卷起的牛,从Trapeze Ri我一次听到它的不幸下场...(突然撞上硬物?地面?)


笔墨难以形容的听感实在太多,在此总结一下Trapeze Ri 的表现:第一,容易设置和匹配。Trapeze Ri不是毫无人性的监听声,它有一定美化和厚度,但快速的反应仍给你极真实的声音,比想象中易搭配,选择哪一类功放很容易(有阻尼选择旋钮可调整);摆位只需尽量给它摆阔(厂方建议最佳是相距2.5m),Toe in 随拉开可按需要增加一点就可,很容易建立理想的音场;


第二,isobaric等压式低音能提位清晰的低音层次感兼强大的能量感,而且不易造成轰鸣,加上密封式的中音,Trapeze Ri 的音色干净且快速,层次和讯息量表现也是Hi-End级,十多万元售价好像不算便宜,但笔者认为它的表现优异,再加上集合了Audiovector傲力所有的技术精华,性价比反而是相当高。 


image021.jpg


(后续)有一些补充:经更长煲练后(百多小时),Trapeze Ri表现己更稳定,我再把之前提过舍下的系统不太匹配的Freedom地线接上,出现截然不同的正面效果,最明显是音场更立体


正文结束





登录后才能回复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