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现代音响 阅读数:4581 发布日期:2018-01-30
![]() |
Vivid Audio全部采用自家特制的铝合金振膜单元 |
音响杂志编辑当了快20年,除了有机会接触到一部分本来自己的经济实力永远摸不到的发烧器材以外,还能结识许多原本不太可能结识的发烧友。
发烧友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法可以分出好多种,而最为简略的分类,大概是「理性」与「感性」这二分法。这样的分类法常然并不完备,因为人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动物,很难将情绪中的理性或者感性成分完全抽离,最多只能说某某对理性或感性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总的来说,如果是出于音乐欣赏目的的发烧,而音乐欣赏本就是诉诸于感性的成分居多,因此连带地偏重感性的发烧友数量总是多一些。
![]() |
奇特的外观其实是为了容纳卷曲起来的消声管,加上侧置低音,使扬声器占地非常少。 |
不过,最近通过香港著名代理商乐?结识的发烧友王先生,虽然年纪不大,发烧入门时间不长,但发烧水平却令我刮目相看。王先生年龄大约30左右,在我接触过的发烧友中大概可划入最年轻的一类,烧龄4年多,也不算长。王先生自称也有为器材痴迷到茶饭不思的时候,但这并不妨碍我将王先生视为我所见过的最理性发烧友。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下去便知分晓。不过,因为王先生从事的行业性质比较敏感,因此对王先生的具体身份信息只能隐去,连照片也阙如。对很多读者来说固然是个遗憾,但我保证,下面所记录的王先生的发烧经,肯定对得起各位付出的时间。
王先生的发烧窝毗邻浦束某著名的城市绿肺,居住环境相当宜人。以通常标准看,年纪轻轻的王先生已经算得上成功人士,因为在王先生的整个音响系统中,投资最大的便是这套专门用来音响发烧的住房。在采访过程中!我只看到客厅中的主系统及零星系统升级后换下来的器材,但我猜在其他房间里,应该也有不少王先生曾经用过,但目前闲置的器材。
在目前这套主系统中,最醒目的当属Vivid Audio的旗舰扬件器G1,读者们在照片中看到的Halcro前后级目前却并不在使用中。主推G1的,是德国Analog Domain的单声道后级The Calysto,前级也是来自德国的Einstein电子管前级The Preamp。模拟讯源是丹麦Bergmann的气浮盘+高度风Quintet MC头,德国柏林之声100唱头放大。数字讯源是罗马尼亚Rockna Wavedream Net网络强化数字转盘,法国Totaldac d1-digital reclocker钟加两台d1-monoblock单声道译码器。
这自然是一套非常高级的系统,不过也不算贵到非常离谱。在我的预想中,这样一套系统,声音好是应该的,但在类似这样一个基本上没有声学处理的环境中,任何高级系统不出恶声就已经不错了。可当王先生开始播放EMI名盘,施瓦茨科普夫/迪斯考/塞尔的《少年魔角》CD时,我当即向王先生表示深感意外――我听到的是深沉而凝聚的低频和顺滑而收敛的中频与高频。未经处理的空间竟然已经有如此素质,那经处理之后会好声到何种程度?然而王先生笑着说,其实左右侧墙还是处理过的,在装修时用石膏板做了夹层,还填充了吸音材料。右侧第一反射点放的那盆盆栽也是用作扩散体的。虽然王先生说效果还不太理想,但我告诉他,我听过不少发烧友家中的系统,声音都刺耳到我不想多听一秒钟,而你这里的声音,完全可以让我放松地听完一张唱片。
作为烧龄不足5年的新人,王先生的发烧段位在我看来不下很多老烧。那么,王先生是怎么在短时间内修炼到这种程度的呢?
![]() |
法国Totaldac的三件套译码,采用非常昂贵的电阻阵译码。 |
王先生说,2012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就落户到了上海,买房、结婚。当时买的房子比较小,但因为刚结婚没有孩子,所以还是能安排出一个房间,大约11平米多一点,用作发烧。最初的想法其实来自室内设计师,是他点醒了王先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用于视听发烧的空间。虽然当时王先生对影音发烧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好在是学工科出身(电子工程),不乏研究精神,于是就开始做功课,并混迹于各大论坛,立刻被视听发烧的世界迷住。刚开始自然免不了走了些弯路,但因为有扎实的理论底子,对器材的了解深入得非常快。等到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就逐步收入自己喜欢的好东西,甚至专门买了现在的这套房用来发烧。
王先生发烧之初的那段经历,我觉得对很多刚入门的发烧友会有一定启发。他说,刚开始混论坛,特别迷那些二手的东西,觉得捡到便宜了!等到买了一大屋子二手器材之后,才发觉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结果又亏钱将这些器材处理掉。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王先生也积累起了器材搭配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收器材开始有了选择性。
现役的这套器材,王先生认为是以他目前的经济能力负担得起的最好的系统。为何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王先生的专业。王先生说,音响系统大致分为音源、放大器、音箱这3块,数字音源属于数模混合的系统,这是他的本行,放大器是仿真电路,与他的专业也有交叉,所以在这两块,他有这个自信可以完全不经过试听进行选择,用他的说法是可以「盲狙」。而音箱这块,如果没有机会试听,就连王先生也没有把握。这个时候了解产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媒体评测,二是去了解产品的设计思想。对于媒体评测,王先生偏爱带有客观测量结果的,比如美国stereophile杂志的评测。至于设计思想,除了厂家的宣传数据之外,王先生还喜欢与原厂工程师通过电子邮件直接交流。
现在使用的Vivid Audio G1,王先生没有听过,选择G1,主要凭的是对于金属单元音色的了解和对于消声管技术理念的认同。王先生之前用过Revel Salon和Estelon陶瓷盆单元的音箱,他认为,虽然陶瓷锥盆刚性好、质量低、分析力高,但音乐感淡,而设计好的金属盆单元则兼具分析力和温暖的音色。同时王先生也认同B&W鹦鹉螺的消件管技术,可又实在不喜欢鹦鹉螺刺一样醒目的消声管。所以常一看到Vivid Audio卷曲消声管的设计,就觉得这正是符合他要求的产品。在音箱到手之后,下先生测试了消声管的效果,发现除了末端开口有轻微震动感以外,G1的整个箱体在放音时完全不会振动,这就证明了消声管技术的有效性。
我曾经有多次聆听B&W鹦鹉螺的经验,其中大多数给我的体验并不好,以至于我曾经如很多发烧友一样认为鹦鹉螺实际上是推不好的。但一次家访经历让我改变了看法,原来被驯服的鹦鹉螺声音也可以那么地柔软。王先生虽然之前并没有聆听鹦鹉螺和G1的经验,但我认为他这次的判断是成功的。事实上,我也觉得G1的声音与鹦鹉螺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相似,一样的温暖、柔软,声音里没有一丝毛刺,又有着刚性振膜高超的分析力。印象中,王先生这里的G1低频比我听到的鹦鹉螺实在感更好,而那对鹦鹉螺的中高频似乎更加轻盈一些。不过,由于时间相隔太久,我的印象可能不准,而且,差异也极有可能是前端器材造成的。
![]() |
王先生的Vivid Audio G1,相信是上海第一对。 |
至于模拟讯源,王先生谦虚地说他对机械是外行,而LP唱盘恰恰主要靠的是机械。但即便如此,气浮盘、正切气浮臂这样的组合,也是好多发烧友梦想的器材了。
作为一个有专业背景的发烧友,王先生还能藉工作之便,用工作单位的高端测量设备对音响器材进行测量。这样的条件,真是羡煞人了。
虽然我也探知,绝大多数发烧友在专业素养方面不太可能达到王先生的水平,但我还是想让王先生分享一下他选择器材的经验。因为大多数发烧友,在购买一件器材之前先能长时间聆听的机会可说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是在音响展上.也不一定能发现器材真正的表现,所以,「盲狙」的经验十分宝贵。由于我不是理工专业出身,因此这一部分我想还是尽量忠实地记录王先生的原话。
如何评估数字音源的素质?
这们问题说来复杂。我的数字音源是由数播加转盘的一体机和译码器组成。数播是一个纯数字的设备,译码器是典型的数模混合设备。先说译码器,我自己在念书和工作的时候做过一些解码芯片,虽不敢说非常懂,但自认了解还是非常深入的。译码器核心部分是芯片,可以用FPGA自己做算法,或者用现成的芯片或是用电阻去堆,功能都是把数字信号转成仿真信号。在信号真正进入芯片之前,很重要的一步是信号处理。转盘输出的是同轴或者AES/EBU信号,这样的信号芯片是不能直接接收的,必须经过处理。以同轴信号为例,它包含两部分,一是数据本身,二是时钟,这两部分是调制在一起的,所以在进入译码器之后要经过一个解调和时钟恢复的过程,把数据和时钟分开。对于CD来说,时钟又分为字时钟和位时钟,这两个时钟非常重要,因为16位的数据帧和每一位数据的传输都要严格由时钟控制。时钟恢复的过程是由电路判断输入信号的时钟频率,然后把这个时钟净化,或者是重新产生一个和信号同步的时钟信号。这个解调和时钟同步的过程非常重要,做得不好就会引入发烧友熟知的jitter。目前这一处理的方式无非分为两派,要么是采用PLL电路,要么是采用ASRC。ASRC就是不管信号输入的采样率,都对数据进行重新采样。ASRC的采样频率是固定的,当采样频率与原始信号采样率不成整数倍的话,重新采样过程就会丢失数据,产生失真。一般来说我不会用ASRC的机器,而会选用PLL对时钟进行净化的设计。这是我考虑的第一个方面。第二方面我考虑的是信号在解调和译码模块中是怎么传输的,我会尽可能选择用差分传输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传输中的共模干扰。第三就是解码芯片,如果是商用芯片,我会尽可能选择我个人比较了解的芯片。有些芯片集成度很高,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到一起,设计起来会很简单,但你知道一个东西功能多了性能难免会有下降。如果不选商用芯片,我个人倾向用分立器件搭译码器,这样设计师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东西,而用商业芯片就没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了。第四是译码器的电源,无论是过采样解码还是电阻阵搭的解码,对于时钟和电源都非常敏感,时钟刚才已经说过,电源部分只能从制造商提供的数据中去看。电源的路径很简单,交流电输入,经变压器降压,之后整流,经过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输出,这里关键的是要去看一下这个LDO的性能,这是绝对需要去看一下的,因为它最直接地影响到电源的纯净度。最后是仿真驱动部分,需要看一下是怎么做的,这部分就比较简单。
![]() |
王先生的仿真器材群,最显眼的是丹麦Berhmann的气浮盘系统,自带正切气浮臂。气泵非常静音。 |
比较重要的是,如果有可能,直接联系产品的设计师,谈一下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让设计师指出我的理解有没有错误,根据反馈修正自己的判断。
转盘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传统的机械转盘已经非常成熟了,无非在避震和光头精度上下功夫。光头现在最好的是Esoteric,还有以前的飞利浦,我有一台老马克的3l.5一直用来作参考的。数播部分,我现在有两套,一套是MAC mini,我自己改了电源,另一套就是你看到的转盘数播一体机。计算机做数播的一个问题是计算机中不可控的部分太多了,我们能做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供电,一定要改成线性供电,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开关电源有了纹波之后,会影响内部芯片的电源抑制,电源中的开关噪声会反映到信号中去。另一方面是优化一下操作系统,这方面网上有不少教程。至于发烧友尝试各种主板、板卡、电源的搭配组装专用计算机的方式,我是直接放弃了,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另一套专用数播机,虽然也是Windows系统,但其数字信号在输出之前经过FPGA处理。我和厂家发过邮件,对它的技术非常了解,所以就买了下来。
如何评估前级素质?
前级大家在选择的时候都是看味道啊,声场啊什么的,但从技术角度看,前级最重要的功能是音量控制和电平移位。解码输出和前级输出的电平是不一样的。在几乎所有的前级里面,前级对音量是在做一衰减而不是放大。我在选前级的时候,第一是看小信号的处理能力。举个例子,这是我的Halcro前级的说明书,当时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里面可以找到系统框图,主要是看音量衰减器的部分。Helcro的音量衰减位置在第一级放大和第二级放大之间,它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放大器的驱动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衰臧不能放在第二级后面,同样衰减也不能放在第一级之前,因为输入信号被衰减太大,对信噪比很不利,而放在一二级之间就非常合理。音量衰减最重要的器件是电位器,电位器都有一个最佳的工作范围,要让信号电平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除了设计,确实也是要靠堆料的。
这是对电路结构的认识,另外就是经验了。在网上往往可以找到很多音响器材的拆机图,拆机图一般也能看出点东西来,用料确实是要看,看信号路径上的用料。模拟放大器是死循环使用的,开环时增益接近无穷大,使用反馈电路后形成死循环,这些反馈环路才是真正信号的路径,放大器只是提供虚地,所以反馈环路上关键部位材料上的选择是会影响到音色的。具体是怎么影响的是一个综合判断,非常非常难。我看过很多朋友的机器,自己前前后后进进出出过六七台前级,有的买来听,有的是买来学习的,交学费。买来后都要拆,研究研究,如果能装回去的话就装回去,装不起来就只能扔了。总的来说,音量控制是核心,音场等等和电路结构和无源组件有关。仿真电路早已经很成熟,电路结构已经翻不出花样,就要看关键路径上的组件素质了,而这要建立在对信号通路的了解基础上。
![]() |
罗马尼亚Rockna的数播加转盘一体机,其实是一台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 |
如何评估功率放大器的素质?
很多人觉得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就是要看功率,但其实功率不是那么重要。我现在用的功放上面有表头,你看现在这个音量,最终输出到音箱功率才不到0.1W。根据我对电路的理解,放大器最重要的不是功率,而是控制力。什么是控制力?两个方面,一个是放大器输出阻抗,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有一部分会消耗在输出阻抗上,其他部分才会输出到音箱。那么放大器的输出阻抗越低,和音箱阻抗的差距越大,浪费在放大器阻抗上的功率就越少。第二是输出电流,这个其实也和输出阻抗有关系,输出电流越大代表输出阻抗越低,也就是控制力越好。除非你需要极大的声压,否则功率不是那么重要。
我的这两台功放是楚这个品牌这个系列中的最低型号,550W,功率已经够了,因为我这里空间也不是那么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最高端的太贵了。我在浏览它网站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其放大器核心部分的电路模块,非常巧我平时工作中有用过,知道它的性能是什么样的,所以没有听就买了。
![]() |
德国Analog Domain的军声道后级,入门型号就有550W的功率,实际聆听时输出功率大多数时候小于0.1W。 |
那么器材间的匹配是怎么考虑的?
器材间匹配问题,分仿真器材间的匹配和数字器材间的匹配。数字器材间的信号传输,比如说同轴电缆,有个阻抗匹配,目的是为了消除射频的反射。仿真器材之间也有阻抗匹配,目的是功率的分配,功率永远是在输出阻抗和输入阻抗之间分配的。放大器的输入级组件一般都是三极管和场效应管,其输入阻抗是随频率而变的,因为它有寄生电容,电容大小是频率的函数。既然输入级永远是非线性的,就要求前端输出级的内阻尽可能地低。要了解这个,能找到数据最好,找不到数据,找到结构框图对懂技术的人来说也有一定帮助。
这次对于王先生的家访,留给我最大的感想是四个字:「后生可畏」。王先生应该是80后,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内第一代音响发烧友在港台媒体的影响下,才刚开始了最初的发烧音响启蒙。我听了王先生现在的系统,感觉到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良好的听音审美标准,并且有能力将这种审美体现在音响系统的组合和调声之中。与之相对照,我认识的一些经历不短的发烧友,连审美标准还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而无法更进一步。诚然,王先生的技术背景和经济实力,是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水平发烧的重要原因,但这一代年轻人相对老一辈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以及更独立的思辨能力,才是他们和过去发烧友最大的不同之处。音响界现在总是说传统的发烧音响后继无人,年轻人都被移动音频和流媒体所吸引。但是,传统音响界真正了解新一代年轻发烧友的需求吗?有认真思考过一些年轻的高端音响品牌在圈子里爆红的原因吗?
在传统音响有意无意忽视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正在被人们忽视。作为一们传统音响产业的从业者,一旦意识到这例问题,怎能不惊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