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汉丞 图:蔡承融 阅读数:2193 发布日期:2023-11-22
看到 CAD Ground Contorls GC3.1,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电影「白日梦冒险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画面,女主角弹吉他唱着「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鼓舞男主角搭上直升机,出发冒险,不过,这部 GC3.1 与塔台控制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音响专用的接地盒。
知名评论员听过就回不去了
讲起音响系统的接地,就象是讲音响消磁、消除静电,都是有科学基础的论述,但是各家做法不同,当我收到 GC3.1,试听之前其实有些担心,假如 GC3.1 接上去,没什么效果,是不是该退回去给代理商?但是,如果 GC3.1 很有效,是不是会见猎心喜,想把它纳入参考系统?
会这么想不是没有理由,因为美国资深音响评论员 Michael Fremer,听过 Ground Controls 之后,就付钱买单了,而且评论写着:「回不去了!」所以,我也担心自己听过就回不去了。
美国人到英国创立 CAD
关于 CAD 这家公司,全名叫做 Computer Audio Design,缩写就是 CAD,创办人兼设计工程师 Scott Berry,是一位住在英国的美国人,是的,CAD 是一家英国公司,GC3.1 机器背后清楚写着「Handmade in England」。
Scott Berry 读的是电机工程,毕业之后在美国工作,任职于 Tektronix 与 Xerox,累积数位设计的知识与 Know-How,而听音乐、玩音响是他的兴趣,也投入许多心力研究「用电脑听音乐」的课题,到了 2011 年,他决定成立 CAD,目的在于提供最好的计算机音乐解决方案,而他们家推出的 CAT(Computer As Transportor)确实也成为音响市场上出名的产品。
做计算机数位讯源的 CAD,怎么会跑来做接地盒?其实,他们在 CAT、1543 MKII DAC 与 USB 线的设计,就已经注意到接地的问题,所以,一系列 Ground Controls 接地盒,只是设计思维的延伸。
消除音响系统中的高频噪讯
什么设计思维?就是消除音响系统当中的高频噪讯。CAT 认为,许多数位音乐重播不好听,就是这些高频噪讯在背后作祟。
GC3.1 怎么消除音响系统中的高频噪讯?接地!把电器回路上不必要的高频噪讯,引导到 GC3.1,利用内部的填充物质充当地,把高频噪讯转化为热能消失。
主要针对 1 MHz~10 MHz 超高频
道理讲完了,问题还是存在?难道机器本身没有接地吗?音响器材不能从本身电源线的第三只脚(地),把机器内部的噪讯引导入地吗?我认为音响器材本身的接地,依然有效,可是 GC3.1 把噪讯处理的范围,设定在 1 MHz~10 GHz,这一点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写 1 MHz~10 GHz,是 CAD 官网上的资料,可是当我研究 CAD 的官网,以及多家有关 Ground Controls 的评论时,有的写 500 Hz~?? GHz,有的写 700 kHz~10 GHz,让我读得眼花撩乱,搞不清楚究竟哪一个数据才是正确的,但是,不管是从 500 kHz、700 kHz 或者是 1 MHz 开始,延伸至 10 GHz,解读的关键都一样:高频噪讯接地处理的起始频率,远远高于人耳所能聆听的 20 kHz。
针对模拟与数位讯号接地设计
这也是 GC3.1 设计立论所在,CAD 认为,在音响器材内部,同时存在五种电压,包括 DC+/-、AC、AC 讯号与数位讯号,音响器材的接地,几乎都是针对供电接地,很少有人处理讯号接地,因此 AC 讯号与数位讯号会受到高频噪讯的干扰,导致衰声。
Ground Controls 系列产品,在 2016 年慕尼黑音响展登场,当时引来不少讨论,论点非常两极,相信者认为救世主来了,而不相信者认为又是骗钱的玩意儿,但是这几年 Ground Controls 累积的音响评论越来越多,几乎都是好评,还有几位重量级的音响评论员买单留下自用,并且进化到 「.1 」的新世代产品,显然 Ground Controls 已经通过市场的审核,是成熟有效的音响配件。
机箱重量超过预期
我没办法将 GC3.1 拆开,一探究竟,可是从其意料之外的重量(15 公斤)来猜想,可能内部有矿石类的材料,充当大地。全系列 Ground Controls 总共三部器材,分别是 GC1.1、GC3.1 与 GC-R,差别在于接地端子数量与接地盒重量,GC1.1 两组,GC3.1 六组,旗舰 GC-R 有八组,至于重量,GC1.1 是 4.65 公斤,GC3.1 为 15 公斤,到了 GC-R 暴增为 50 公斤,显然接地的效果与接地盒的质量有关。
其实,我所整理与 Ground Controls 的接地理论与噪讯处理频宽范围,都是纸上谈兵,诸多设计接地盒的音响厂家,关于理论的讲法相当一致,但是处理的方法很不一样,象是台湾 Telos,做的就是主动式接地,这些年在国际市场上卖得很好,而 GC3.1 则是被动式接地,但是与其他接地盒比较起来,GC3.1 的份量相对较重,而接地所需,当然是靠质量模拟大地,所以光是搬动 GC3.1 时,就觉得 CAD 的接地做得很有道理。
从机器的负极接地
怎么让音响器材连接 GC3.1,CAD 提供六种端子,分别是 RCA、XLR、4 mm 香蕉插、4 mm Y 插、BNC 与 USB,我手上拿到三款,包括 RCA、4 mm 香蕉插与 USB,这些端子的另一侧,都是 4mm 香蕉插,直接连到 GC3.1 背后的六组香蕉插座,就完成接地了,至于与机器连接的端子,都是接负极,除了后级不建议使用之外,其他器材都可以接到 GC3.1。
重点要先看清楚:后级不建议搭配使用,这不是效果的问题,而是可能会损坏机器,切记、切记。
数位讯源效果最明显
在 U-Audio 试听 GC3.1,我搭配的器材包括 Linn LP-12 Klimax、Macbook Pro 13(USB)、Monn HA230 DAC、Naim NSS 333 串流播放器(USB)与 EAR 868P 前级,轮流搭配连接 GC3.1,原厂建议不要连接后级,所以 EAR 509 MK II 后级当然不接,音箱使用 Wilson Audio Alexia 2,
试听的顺序,我先从单一器材接地开始,Macbook Pro 一组 USB 输出连接到 Moon HA230 DAC,从 Macbook Pro 的另一组 USB 输出,连接到 GC3.1 做接地,然后换 LP-12 Klimax 的接地,用 4.4 mm 端子连接 GC3.1,再换上 868P 前级,请注意,我都是用一部机器连接 GC3.1,等于把 GC3.1 当作 GC1.1 在用。
数位、黑胶、前级轮番登场,见真章了,GC3.1 有效!我选了三首曲子,同时有数位音乐档案与黑胶,分别是「Dave's True Story」,听「Marisa」,再来是慕特与约翰威廉士合作的「Across the Stars」,听「Rey's Theme」,最后是杜普蕾与巴伦波因合作的「海顿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听第一乐章快板。
宁静、开阔、自然流畅
GC3.1 的效果在哪里?音乐背景更安静、音场高、宽、深扩展,且音像凝聚力提高,让音乐的对比更好,但是音色更显流畅自然,全部都是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三者的效果略有差异,Macbook Pro 的效果提升最好,其次是 LP-12 Klimax,再来才是 868P 前级。
为什么三种器材的效果有差?我不知道,只能推测谁的高频噪讯最多,Macbook Pro 是计算机,工作时脉高,所以 GHz 等级的数位高频噪讯,肯定比黑胶或前级要多,所以 GC3.1 的接地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加上 GC3.1,用在数位器材的投资报酬率,感觉比模拟器材高。
音乐活生感的提升有感
譬如听「Dave's True Story」,「Marisa」从电吉他分解和弦开始,加上 GC3.1 之后,吉他的音像更为浮凸,右手指尖拨弦的动作更为细腻,电贝斯在底层的跃动变化,与主唱 Kelly Flint 甜美的嗓音相互呼应,我并不认为 GC3.1 美化的音色,或是改变了音色,但是音场的空间感,以及音像的凝聚力提升不少,而且让听音乐的气氛更浓郁,声音的线条感更显流畅,音乐活生感更好。
我知道,以上都是形容词,很难说清楚 GC3.1 究竟提升了多少,但是我想说,GC3.1 确实有效,而不是国王的新衣。
小提琴尾韵象是精心打磨过
又象是「Across The Stars」,「Rey's Theme」从小提琴独奏开场,琴音凝聚在中央,反覆的乐句引来弦乐群、低音大提琴与打击乐的应和,进入第一主题,由于是跨界古典,录音的低频部分略有加料,加上了 GC3.1,更为宁静的音乐背景,彷彿让器月的纯度跟着提高,小提琴扬起的泛音光泽更明亮,但这样的明亮感却带着柔和感,彷彿高频的尾韵经过了打磨一番,流畅感更好。
最后是「海顿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次的单机比试,却是 LP-12 Klimax 胜出,搭配 GC3.1 的效果最好,我推测是因为模拟转数位之后,将老录音的底噪消去,反而音乐听起来比较没有活力,倒不完全是 GC3.1 带来的差异。用 LP-12 Klimax 搭配 GC3.1,音乐的活生感更为强烈,进入大提琴独奏的乐段,几乎可以想象杜普蕾在舞台上,用夸张的大动作摇摆拉奏,左手指尖敲打琴颈的细微声响,更强化了录音的鲜活样貌,进入齐奏时,弦乐群大片的音群,更有活力,大提琴独奏再出现时,呈现强与弱的对比,加上了 GC3.1,感觉音乐家演奏的神情更为卖力。
全部接上去感觉边际效益递减
最后,我将手上的三条接地线,同时接在 Klimax、868P 与 Macbook Pro 上面,您可以看得出来,我依然只能择二使用,所以,假如您想玩 GC3.1,但是觉得价格有点贵,不妨从 GC1.1 开始玩,只有两组接地,看起来不太够用,但是因为不用接后级,所以一部 GC1.1 也行,假如真的不够用,再来玩 GC3.1。
两部器材连接 GC3.1 有差吗?有,但是同时感觉边际效益递减,似乎没有单一部器材接地的差异那么大,所以我才会说,如果想玩 Ground Controls,可以从GC1.1 开始玩,真的不够用,多加一部 GC 1.1 也可以,万一真的需要 4 组以上,再来考虑 GC3.1。
无法无中生有,只能锦上添花
最后,我必须要提醒音响迷,Ground Controls 绝对是「进阶」的玩具,您必须从基本功把马步扎好,再来考虑音响接地的问题,因为假如您的音箱性能不好,扩大机控制力不足,数位讯源音色不够好,这些都能靠 Ground Controls 解决问题,GC3.1 是「锦上添花」的接地降噪器材,无法「无中生有」,您必须先把自己的音响系统,调整到足以发挥既有实力的程度,搞定音场、定位,当您认为已经玩到相当好的程度,这时候再来考虑 GC3.1,为音响系统加分。
至于我最后有没有把 GC3.1 留下来,答案是没有,并不是 GC3.1 不够好,而是编辑部最近要努力存钱,准备升级音箱,可能要花费不少,挤压了预算,所以没有把 GC3.1 留下来,不过,等换了音箱,如果还有预算,我会再把 GC3.1 借回来,与编辑部同仁一起试听,再来决定要不要纳入 GC3.1。
再次强调,GC3.1 的功能是扫除不必要的高频噪讯,优化供电与讯号回路,它是锦上添花的帮手,如果您已经玩透了器材,还想找升级空间,可以试试 Ground Controls,它的效果可能是您预想不到的好。
器材规格
CAD Ground Control GC3.1
型式:被动式接地盒
接地端子:6 组
尺寸:458 × 89 × 356 mm(W×H×D)
重量:16 kg
售价:请洽代理商
艺声音响
电话:02-2391-7999
地址:台北市重庆南路二段71号
网址:http://www.soundart.com.tw/
脸书粉丝页:https://www.facebook.com/soundart.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