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Play影音平台 阅读数:67 发布日期:2025-10-10
在音响界,极简主义的“少即是多”的理念始终深入人心。
原因很简单:发烧的终极目标是完全1:1地还原现场演出的声音,而这个还原过程会经历多个不同的环节,每一个环节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原始的声音信号产生些许改变,这些改变有些有正面效果,有些却有负面效果。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完美还原,其中经历的环节越少,原始音乐信号被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小,就越有可能实现最真实的还原。
“极简主义”到极致了吗?
当然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仅是还原过程中会经过多个环节,甚至在某一个环节(也约等于某一款音响器材)的内部,也存在着对信号的不同处理。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地向理想靠拢,那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对信号的处理,最终也就形成了音响界的“极简主义”。
实际上,在流媒体数字音乐出现之后,发烧的环节已经减少了好几项,例如播放机、数字/模拟转换器,乃至放大器,都可以被集成到同一个机箱之中,如果再搭配主动式音箱和无线传输,整套音响系统甚至可以缩减到一或两台设备。“极简主义”似乎已经到了极致。
不过,黑胶模拟唱盘系统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声音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是限于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淀,玩黑胶唱片所需的器材还是很多的,发烧友还是必须得在唱机、唱臂、唱头、唱头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等一系列的传统器材中反复搭配和比较,力求取得最佳的音效。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黑胶唱盘系统中,“极简主义”就不再适用了呢?当然不是,来自荷兰Grimm Audio品牌的这款PW1唱头放大器就证明了这一点:极简,仍然能够让黑胶唱片的声音更纯更美。
脱胎于专业录音室设备
Grimm Audio品牌成立于2004 年,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自创始以来,Grimm Audio品牌的目标就是汇聚各种音频专家的精湛技艺,包括音频电子、声学和物理学领域知名科学家的智慧,并融合了专业工程和对音响发烧的热情。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广播录音控制室
最初,Grimm Audio品牌主要为专业录音室开发和生产最顶尖的参考设备,包括AD1离散式1bit模拟/数字转换器和CC1主时钟发生器,至今仍是音质的标杆,也是古典音乐厂牌Channel Classics、Wisseloord录音棚等专业领域的“数字心脏”。之后的旗舰LS1播放系统、MU1流媒体音乐播放器、MU2流媒体数字模拟转换器均是里程碑式的产品,主要客户是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工程专业人士。
目前,Grimm Audio品牌旗下拥有音箱(低音炮)、播放器(集音乐流媒体播放器、数字/模拟转换器和前级放大器于一体)、唱头放大器、主时钟发生器、线材等几个大类。此次试用的PW1便是其中唯一的一款唱头放大器。
“隐藏”的丰富调节功能
PW1唱头放大器外观极其简洁,就是一个深度很大的长方体铝合金盒子。整个机箱的做工相当不错,靠近面板一侧有一道斜向的凹槽,非常别致,这个设计据说是来自同厂流媒体播放机MU1的着名设计师Michiel Uylings。
其实,这道凹槽也是机器外壳与内芯的分隔线,前后推拉可以亮出内部的结构。背板上,设计有1组RCA模拟输入端子,和2组单端RCA模拟输出端子、1组全平衡XLR模拟输出端子,外加电源线插口和整机开关。
把PW1唱头放大器上下翻转过来,可以发现厂家设计的玄机:打开一个滑盖,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增益和负载调节DIP拨杆开关:输入阻抗和输入容抗均可以五级可调,增益则是15级可调,相对来说会让初哥觉得比较繁琐,但对于黑胶老鸟来说则有如鱼得水之感。
综合电子管和晶体管放大的优点
说到PW1唱头放大器的电路设计,就得先说说“PW1”这个型号的来源。“PW”是源自Grimm Audio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Peter van Willenswaard。Peter毕生致力于设计和改进唱头放大器,包括晶体管和电子管驱动唱头放大器。Peter和大多数同时接触这两种放大方式的人一样,他一直希望将两者的特质完美融合。PW1正是这一追求的结晶,Peter希望它兼具电子管的通透性和低失真度,以及晶体管的静音效果和高增益。
Peter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单级低噪声场效应晶体管(FET)放大电路:将MC动圈元件的低电压提升至MM动磁级别电平,充分放大MM动磁唱头部分中易损的输入信号,使RIAA曲线校正能够完美完成。之后完美地传输校正后的信号,并在黑胶唱盘和下游设备之间充当缓冲,所有这一切都在零反馈环境中完成。
Grimm Audio品牌声称,Peter成功开发出的PW1是一款固态场效应晶体管(FET)唱头前置放大器,每个声道使用了3只场效应晶体管,其音质可与他最优秀的电子管设计媲美。整个设计过程中,他秉持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使用最少量的手工挑选的有源元件,并对其电子和机械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
罕见的超低噪声内置电源
Peter认为,设计一款优秀的唱头放大器并非仅仅追求尽可能低的谐波失真这一单一参数。他追求优雅简约的电路设计,优化所有有源元件的“电气环境”,并搭配精心调校的电源。毋庸置疑,电容器和电阻器等无源元件都经过精挑细选。
这一点就体现在PW1唱头放大器的电源设计之上。将PW1的机箱前后拉开,除了看到被纯铜金属板包裹作屏蔽的电路板之外,你还会注意到它的电源也是内置的,而且位于面板背面。
这一设计与很多唱头放大器不同,它没有采用单独的外置电源供电来防止电流哼声和其他干扰影响非常敏感的MC动圈和MM动磁输入电路。为了实现这一点Grimm Audio品牌与专业制造商Amplimo合作开发了一种极其“安静”的低磁场电源变压器。这款变压器对电流干扰的屏蔽性能非常好,甚至可以将它直接放置在MC动圈输入电路的正上方,而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尽管如此,厂家还是将内置电源与MC动圈输入电路分开两端放置,至少拉开了20cm的距离。
“极简”设计理念
前面提到了PW1唱头放大器的“极简主义”布局理念,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在PW1的设计过程中,在信号路径中使用尽可能少的元件,秉持着“没有的,就不能挡路”的原则。这就意味着:1、仅用一个有源元器件即将MC动圈线路的低电压提升至MM动磁线路的水平;2、在MM动磁放大部分,采用一个单独的有源元件充分放大输入信号,从而使RIAA校正能够完美完成;3、经过RIAA校正后,仅需一个有源元器件即完美传送RIAA校正信号;4、仅采用一只运算放大器充当敏感的唱机电路与线材和下游设备负载之间的缓冲器,并提供低输出阻抗等。
在阐述这一理念的时候,Grimm Audio品牌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Peter van Willenswaard说得更形象一些:“我的设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像禅宗”。他指出,某些电子元件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设计的要求,但如果坦然接受这一点,并根据它们的优势进行设计,同时温和地处理它们的弱点,最终会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他引用一位中国牙医所说:“不要与疼痛抗争,疼痛会反击,而是要顺应疼痛。”这也许能对我们产生一些启发。
情感饱满、氛围拉足
试听时,为PW1唱头放大器搭配了来自澳大利亚Dohmann Audio品牌的Helix Two Mk3黑胶转盘。鉴于Peter van Willenswaard特别强调“极简”和“包容和谐”的设计理念,所以我特别在意唱头放大器对于声音的音乐味和鲜活感的再现能力,毕竟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表现突出,他的设计理论才是卓有成效的。
实际听下来,PW1唱头放大器果然不负所望,它的声音丝毫没有那种追求极致参数的器材精致之中不可避免的生硬感觉,而是相当自然流畅、生活气息浓郁且有着丰富的情感。播放1983年林子祥《爱情故事》这张黑胶大碟,你就会明白林子祥除了歌声极具爆发力之外,还有着极其深情和温柔的一面。播放“莫再悲”一曲时,歌手的美妙吟唱仿佛是从黑暗中漂浮而出、逐渐明亮的火花,由轻缓抒情慢慢转向激烈高亢,代表着爱情的逐步深入。同时,你还可以感觉到PW1的失真极低,例如歌手胸腔自然的共鸣和喉部的颤动活灵活现,真实而极富立体感,这表明音乐信号的纯净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换上中村雅俊演唱的《恋人も濡れる街角》黑胶唱片,同样是中年男歌手,但却有着不同的韵味。中村雅俊的嗓音显然会更深沉厚实、温暖怡人一些,带出一种洒脱不羁、看穿世事的平和心态,一点点灵动的鼻音哼唱又有一种不甘心感情突然失去的遗憾。PW1对于不同情感的灵活表达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除此之外,曲目的伴奏由多种乐器参与,融合了拉丁舞曲的节奏,打击乐明亮而果断、吉他闪烁如水般流动、小号带着悦目的光辉和自嘲的味道,与歌手的人声形成一个完整协调、氛围感强烈的组合,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节奏摆动身体。
也许,这就是PW1唱头放大器的价值所在:用“极简”方式表达“极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