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以自己是个潮汕人为荣。潮汕人勤劳,好学,刻苦,还有就是精打细算。
上回看到一篇文章讲中国十种最难学方言,包括上海话,粤语,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潮汕话。我以为,潮汕话是最最难学的一种方言。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历史说起。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中原才是政治文化中心,潮汕是蛮夷之地,荒山野岭,鸟不生蛋的地方,像韩文公那样被贬的才会来到我们这里做地方官。潮汕犹如被遗忘了的孤岛,偏安一方,这里的人安静生活也很少跟外界接触。但这也造成了今天的潮语文化,由于少对外接触,潮语保留了很多古语的部分至今没有变化,也没有外来语种的同化。譬如说,有个朋友去日本,有次去乡下旅行,想上洗手间,结果在厕所的门口看到
东司二字,可能年幼的一代已经不懂得什么是
东司,但我听到时,是笑了。
也许乡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不受重视吧,现在很多潮汕的年轻的家庭,都开始讲普通话,要训练小孩子,以学会普通话和英文为荣,像我有个小妹妹,在过年到外地游玩了两周,回来就跟我说,姐姐,我觉得我都快不会讲潮汕话,很得意的。我不怪小孩子,但我们的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的乡土文化就那么让人不值一提了么,那再过个一两百年,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连中国话都不会讲,只会讲英文,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培养这样一群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把除了自己国家语言的外语当成学生的必修科目,而且基本跟我们的国语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除了中国。虽然自己也是经历过残酷的中高考,但是说实话,外语本身就是一种外来文化,有兴趣的人就学,没兴趣的人就不学,这是个人自由,反而现在是本末倒置,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只想学外语却忽视自己文化的人,我认为,是忘本的人。潮汕文化,潮汕话文化,是我的根,我始终觉得,无论我今后人在不在这里,但我的心,是属于这里的。
记得我那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是传承。家母在我出考场的时候很紧张,不知道我会不会天马行空乱写一通,但很幸运的,我的论文论述了玛雅文明的消亡,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的历史学知识帮到了我,但更多的,是我对文化的关注。根据UN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每年有超过两百种小语种消亡,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潮汕话,也成了濒危的物种呢。我常在想,就算我以后的小孩不会讲英文,我是一定要让他们学潮汕话的。
Stream的回复:潮语(不是“潮汕话”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着。比如我小时觉得我的潮语发音还比较纯正,对于潮州古城外围居民的发音微小差异我很容易能够辨别出来。潮州城以外的乡镇以至
汕头、揭阳的读音、口音差异更大。就潮州这个狭窄的区域来看,随着人口数量的膨胀和联姻、上学、工作等等日常交流,不同口音的混同、互相参透、加入书面语等等,今天我们说的潮语已不是纯正的潮语了。比如我的孩子很多词语用潮语都说不准,口音也混杂。有时个别词语他听不明白,我只好用普通话强调。
相反,外迁的潮人比如
东南亚的华侨老一代却完好的保存了“原生态”的潮语,他们所说的潮语从漂泊海外的时候起就固化下来,后来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变化。与他们交流,他们总说我们所说的潮语可以“写字”,而他们说的是“土话”。实际上是我们所说是潮语已发生变化,而变化是必然的,是开放和融合的结果。我想若要寻根的话,恐怕要到海外或者生活在外地的潮人那里寻了。
当然,潮语也好,“潮汕话”也好,变化或没有变化的,都是我们的根。会不会濒危?我想不至于吧!
Rococo的回复:那只在温水里被煮沸了的青蛙,恐怕也是这种心态,以为安全不知危险在悄悄靠近。
任何一种文化,事实上都有濒临灭亡的危险,无论危险是来自外在的,像是被颠覆的古罗马文明,还是内在的,像是被同化的北魏鲜卑族文明,这都是珍贵文化的消失。有些人说,地球如果成为一个村不是更好么,每个人说同样的话,有共同的文明,但是我想,差异性的存在,是文明最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Jackyhoy的回复:支持这样的文章。我们自己的宝自己不保护却强调要学习外来的。等到哪天发现原来自己的
东西都丢失了就后悔莫及了。
现在的学校教的都是普通话,一些字潮州话都不知道怎么读好,问老师老师不懂,还是回去问问爷爷吧。现代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个都一个样,所以学普通话,学英语,如果是沟通需要应该学,如果是考试需要,那教材的制定者是绝对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