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名振 阅读数:1672 发布日期:2013-11-03
张爱玲的「小团圆」在2009年终于出版,成为华语出版界的一大盛事。这部小说在1976年就写完,但是张爱玲与负责她文章出版的宋淇夫妇讨论之后,认为这小说自传性质太浓厚,而许多当事人仍在世,怕读者们连连看就扯出一堆风流帐,不适合出版,在遗嘱中交待这部作品要销毁。
那么,张爱玲作品的法定管理人宋以朗先生最后还是出版这部作品,是否有违作者生前意愿?宋氏在此书序言中,将张爱玲生前与出版社编辑的书信往来部份公开,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在过世前是有在修改原稿,准备出版「小团圆」的。也还好宋先生最后决定将此作品付梓(姑且不论其「正当性」),举世张迷们又多了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好书。
文字总是能忠实呈现
这个曲折有没有让乐迷们想到什么?在千禧年前后,杰利毕达克的现场录音作品由EMI与DGG出版,在杰氏的观点,他所指挥音乐的感动只存在于现场演奏中,因此严令不准发行现场录音。但是听到这些唱片后,我们也只能感谢上天,杰氏后人们没有严格执行这个禁令,才让我们听到这么多音乐的宝藏。
不过,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一个差异:杰氏作品仅能以CD发行,当初精彩的母带分辨率肯定高过CD规格,不知道未来有没有机会用母带的高分辨率格式开放下载,更忠实地呈现这些作品?相对的,张爱玲的作品原本就是文字的,只要编辑们尽职校稿,在我们书架上的就是百分之百的忠实呈现。从这点看来,文字是一种打从被发明后就「数字化忠实传递」的媒介,无论怎么「转录」(手抄或印刷),都能保持内容百分之百忠实。
书迷爱油墨纸张味
![]() |
Amazon Kindle电子书在2007年底才问世,相较于2001年十月发表的iPod,电子书的发展比起数字流音乐整整晚了六年! |
有趣的是,当音响迷们兴高采烈的在讨论下载音乐的未来可能世界时,文字这种早就「数字化」的东西的下载服务,却一直还受到书迷们广泛的争议。许多人坚持「阅读」就是要捧着纸本才有意义,甚至有书迷们表示,书籍伴随着的油墨、纸张味道,才是阅读享受的一部分。嘿,模拟乐迷们,这段话有没有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
数字流音乐下载可说从iPod开始,近年来百花齐放。而iTunes Music Store与美国许多类似的网站也早就推出720P高分辨率影片的下载租赁,那可是动辄4GB以上的超大档案下载啊!相对的,电子书这种数字化容易、容量极小就可传递的东西,却要在去年Amazon推出Kindle电子书,整合硬件销售与软件发行后,才算正式起步。而且,Amazon的电子书销量,也还远不如实体书籍,书籍出版业目前还感受不大到电子书对这市场可能产生的威胁。
实体或档案的抉择
同样的状况有没有可能出现在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的下载贩卖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规模。但是在古典、爵士乐这类严肃音乐市场上,还比较难看到音乐档案快速取代实体唱片。毕竟,许多人是把欣赏严肃音乐当作一门学问在做的,在听音乐的时候有个解说册在手中,阅读作品相关的文章,才有「做学问」的感觉嘛!下载的PDF档案在计算机上看,毕竟是不如阅读印刷品来得舒服。也许在未来,家中每一面墙壁都是平面显示器时,我们就可以把解说册PDF文件显示在墙壁上边听边研究。
下载的音乐世界的确因为充满各种可能性而美妙,但是实体唱片的聆听本身也是一种乐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聆听模式来架构音响系统,将会是未来音响迷们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