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能听黑胶还更有管味:试听Audio Research SP20前级

作者:郭汉丞 图:郭振荣 阅读数:9441 发布日期:2015-05-29

摘 要:随着时代演进,前级扩大机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许多人都在讨论具备USB输入,可兼任DAC的前级,可是很多人却遗忘了,过去挑选前级最重要的因素是为了优质的唱头放大。Audio Research(ARC)新推出的SP20,系列是经典的SP,同样的回归了黑胶至上的价值,配备了独立的唱头放大,不过ARC还为SP20加上了最新颖的触控屏幕,赋予前级承先启后的时代意义。

 

随着时代演进,前级扩大机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许多人都在讨论具备USB输入,可兼任DAC的前级,可是很多人却遗忘了,过去挑选前级最重要的因素是为了优质的唱头放大。Audio Research(ARC)新推出的SP20,系列是经典的SP,同样的回归了黑胶至上的价值,配备了独立的唱头放大,不过ARC还为SP20加上了最新颖的触控屏幕,赋予前级承先启后的时代意义。


从18与19直接跳到20

 


SP系列曾经是ARC旗下最重要的前级扩大机,还记得当年电源分离两件式设计的SP10,大约十万元上下,可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许多老音响迷应该都玩过这部前级,那也是台湾音响市场最蓬勃的年代。SP10不仅电源分离,两个大大的机箱看起来威猛壮硕,唱头放大的功能更是强大,甚至有人说买SP10,为的就是那个唱头放大的线路。在黑胶当道的时代,确实前级扩大机的挑选要比较唱头放大的性能,不过后来黑胶退潮,CD跃居主要载体,唱头放大的功能越来越不重要,所以只剩下Line Stage高电平放大了,也因为如此,这几年ARC比较出锋头的前级,要算LS系列的产品了,顾名思义,这个系列就是单纯的Line Stage高电平放大。


不过从SP10一路到SP20,ARC在这个系列其实一直推陈出新,从SP10、SP11到 SP12,然后跳过13(西方人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然后是SP14、SP15、SP16、SP17。那么SP17什么时候推出的呢?2007年。如果我们从SP10问世的1982年来计算,到2007年推出SP17,中间总共经历了8部前级型号,时间相隔25年,平均计算下来,大约每三年多ARC会对SP系列的前级改款一次。可是这次我听的SP20呢?推出年份是2013年。咦?前面跳过了18与19,直接进到SP20,而且改款时间相隔了六年有余,难道中间真有18与19,但是ARC不满意,砍掉重练,这才推迟了六年多改款成SP20?这当中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ARC自家人才知道。

 


触控屏幕设计


这间隔六年多才推出的SP20,也标示着SP系列「崭新的开始」。怎么说?前面提到的SP10,一路到SP15,不管是两件式设计,或是单机箱设计,面板全部都靠旋钮控制,但是到了SP16,所有的旋钮都消失了,全部改为按键式控制,相同的控制界面也延续到SP17。我曾经写过SP17的器材评论,那时就说自己是守旧派,喜欢金属旋钮的操控感,并不习惯靠按键控制,到现在还是如此。


可是到了SP20呢?抱歉,当我一看到SP20的时候,还真的没办法与SP系列联想起来,这又是一次彻底的工业设计翻新了,就像SP16与SP15长得很不一样,这款SP20也和之前的SP16、SP17长得不一样。第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面板左右两侧的Rack把手不见了,然后SP17的按键界面全部不见,改回旋钮控制了!咦?这是复古吗?没错,ARC自己都这么说,回顾一下,还真的很像早年的SP3啊。不管了,这个改变合我的胃口,毕竟音量还是用手旋转才有感啊!

 


还有哪里改变了?正中央多了一个「彩色」屏幕,这不稀奇,之前Reference系列就已经有彩色屏幕,而这年头滑手机习惯了,看到彩色屏幕,不免伸手一摸,宾果,真的是触控屏幕,这样的操控方式更直觉、更接近高科技产品了。转念一想,这个触控屏幕尺寸为4.3?,假如我们用同样的尺寸,里面塞一支智能型手机,不管是Android系统或iOS系统,那不是很好玩?嘿,白日梦别多想,把手机塞在Hi End前级里面,那不把音质搞砸才怪。


因为是彩色触控屏幕操作,许多功能都一目了然,显示的字体也相对放大许多,看起来更轻松,尤其这些年越来越感觉老花上身,对比漂亮的屏幕加上放大的字体,绝对比小小的印刷字体清楚多了。屏幕显示输入文件位、音量、mute、相位与唱头阻抗设定,而左右声道平衡则是图形显示。如果要进入选单,按右下方的齿轮图示,就可以把细部的设定选单叫出来。包括文件位名称、音量增益等等,都可以在选单里面互动操作,独立设定。

 


高阶的耳机扩大机


SP20还有一项设计是之前没有的,那就是耳机输出端子,一般人会认为那就是在原本的高电平放大线路之外,另加上一个独立耳机放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SP20的高电平放大与耳机放大是同一个线路,所以两者不能同时使用!也就是说,您听耳机的时候用,SP20就变成专用耳机扩大机,而您把SP20当作前级使用时,音乐讯号只给后级,而不能当耳机扩大机使用。


为什么要这么做?与其在耳机输出后面加上小小的廉价耳扩线路,不如直接把SP20变成高阶的耳机扩大机,而且是货真价实的「真空管耳扩」,还是纯A类无负回授放大线路,又挂着ARC的大招牌,假如您玩音响也玩耳机,那么SP20可说是一机双享受。不过我在试机器的时候也想过,如果要把SP20当前级,同时当高阶耳扩来使用,那么前级不就要摆在靠近自己平常聆听的位置,不然怎么有那么长的耳机线可以连?更何况太长的耳机线对声音并不好?所以这「一机双享受」,还要想想SP20该怎么摆。

 


除了操作接口更改与外观工业设计的变化,SP20的骨子里还是一部真空管前级,用上4只6H30双三极管,其中两只给高电平左右声道,另外两只给Phono唱头放大。6H30对ARC来说并不是新管子,最早出现在Reference系列,然后才慢慢延伸到LS与SP系列,SP系列以往用的是6922,直到SP17才换用6H30,到了SP-20也沿用相同的真空管。但是SP20的放大线路并不是全真空管,而是JFET与6H30混合的线路,取JFET的超低噪讯优点。根据原厂的规格,SP-20的讯噪比在高电平放大小于-101dBV,唱头放大则小于77dBV,耳机放大则是-88dBV(最大音量),这些测试数据可能比许多晶体前级还厉害。


拥高阶机种使用的6H30真空管,加上JFET混合放大,而且是纯A类无负回授线路,看起来SP20该有的特点都有了,还有遗漏什么吗?好吧,SP20在ARC家族前级当中,并不算贵,所以只有单端SE线路,而不是平衡放大,考虑价格比起全平衡的ARC前级便宜许多,SP20这样的精省算有诚意了。

 


带宽大幅提高


我们从原厂测试数据当中,SP20比起前一代的SP-17进步最多的,要算是输出带宽了。原厂标示SP-20的高电平输出带宽是0.8Hz~220kHz,而唱头放大为5Hz~80kHz,耳机放大则是0.8Hz~220kHz,比起SP17的80kHz延伸,明显进步许多。高带宽与低讯噪比应该是拜JFET与真空管Hybrid所赐,但一样的线路,在SP17上没办法达到如SP20的超高带宽,可见等待了六年之久才改款,技术层次确实进步不少。

 


试听SP20的过程都在家里的聆听空间,数字讯源是North Star Design Transporter/USB DAC 32,黑胶唱盘是Clearaudio Master Solution配Goldring Legacy唱头,后级则是Nu Force Reference 18,喇叭是用了多年的JK Audio PM-10号角。


打开SP20的电源,按照惯例,真空管机要预热,屏幕有小白点动画,显示开机中,大约等待30秒机器进入正常工作的画面,但是ARC的习惯会让预设Mute静音开着,而且音量是0,所以要先把Mute关掉,然后再开音量。SP20的音量采数字显示,数字是0~103,我听的音量大约都是50~60。面板上左右两个旋钮,左边是输入档位切换,右边则是音量控制。咦?这地方又和传统ARC前级不一样,以前ARC的音量几乎都在左边,SP20却转了性换到右边。为什么这样交换觉得奇怪?以前ARC的音量在左边,因为原厂设计工程师是左撇子,而前级最常使用的是音量旋钮,所以才会设计在左边。但是别人家的前级几乎都把音量摆在左边,现在SP20一样改在左边,我只能猜测是「从善如流」吧。


比我印象中的SP17更温暖、更厚实


从单纯的音乐听起,顾尔德演奏的「郭德堡变奏曲」(新版),钢琴颗粒饱满圆润,音乐背景通透干净,这是预期中的ARC之声,可是好像有哪里不一样?继续听下去,顾尔德边弹边哼唱,SP20没放过这些音乐细节,而且层次很好,钢琴弹奏的是音乐,顾尔德唱得当然不好,但是伴随钢琴起伏变化,倒像是演奏者的独白,预告着钢琴即将到来的变化,就这样,我静静地把整首「郭德堡变奏曲」听完。


不一样!SP20变暖了!至少比我印象中的SP17更温暖、更厚实,听「郭德堡变奏曲」的时候,我一直这么想着,这钢琴音像颗粒庞大,而且是健康的庞大,琴槌敲击的力道轻重分明,在快板的变奏当中更显愉悦音乐表情,温暖的声底也让音乐的线条更为连贯,听起来更富有声音的流动感。光这么一首「郭德堡变奏曲」,就让人感受到真空管前级的声音魅力。


这种「多一分管味」的声音,并不是传统ARC的走向,事实上他们强调High Definition,并不认为真空管就该是温暖昏黄的声音,而是追求中性与高速度、高性能的表现。SP20依然有那种清澈通透的质地,但是高频尾段的延伸却是变得更温暖流畅,我想这是因为SP20的带宽延伸拉得很开,让音乐表情更自然,而更自然的钢琴声响,一定不是生硬艰涩,而是温暖自然又流畅,或许因为这样,我才会觉得SP20更有管味了。


反应速度快 各个声部不会混在一起


当然这种更有管味的声音,并不是说SP20的反应速度变慢了,听海汀克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的「萧士塔高维奇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那猛爆的打击乐,与高亢的铜管群互飙,弦乐如波浪一般衬底,如果前级有什么「含糊」,这段音乐听起来就会显得混乱吵杂,可是在SP20上面一点都不困难,打击乐、铜管、弦乐群的层次感很好,显然反应速度很快,让各个声部不会混在一起,而是融合交织成激昂的交响乐场面,强弱对比之间可以感觉到海汀克奋力指挥出第四乐章的对比,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优美的音色,即便在狂风暴雨一般的萧士塔高维奇当中,依然绵密而稳重,在SP20上面体会录音当中的诸多细节,不禁听得入迷了。


因为SP20是摆在家里面听,大多时间在晚上听,如果时间还早,自然可以大声听,尽情发挥高带宽与大动态的器材实力,不过毕竟晚上的时间珍贵,十点过后就不适合把音量开得太大了,但是即便我夜读之时,SP20只以小小的音量播放着,音乐的细节还是非常丰富,每每让我难以专心读书。就像前面讲的顾尔德,听钢琴的时候我还能专注在书本上,可是每次只要顾尔德一哼起来,我的心思就被带到钢琴上面了: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候哼得比较明显?是因为变奏比较难?还是变奏的情绪比较重?您看,就算是用小小音量听SP20,顾尔德的哼唱还是清清楚楚,这SP20在重现音乐细节的能力上确实不简单。


五段阻抗匹配可调


当然,听SP20不能不发挥唱头放大的威力,拿出鲁宾斯坦的「肖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我最喜欢第二乐章宁静宛如夜曲一般的气氛。用黑胶播放时,模拟母带背景的嘶嘶声更为明显,弦乐群带出夜晚的情绪,等待铜管打破沉默,钢琴开始诉说着肖邦式的浪漫。同样的唱片,同样用SP20来听,黑胶版更显得流畅,钢琴颗粒更为饱满,不过音场表现较浅,CD版本则背景噪音更低,层次更清晰通透,但是弦乐群与钢琴却显得比较单薄。


不过SP20的唱头放大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唱头增益的匹配。唱头有两个东西要与唱头放大互搭,一个是阻抗,一个是增益,SP20的阻抗从100欧姆到47k欧姆,总共有五段可调整,大概没什么唱头不能匹配,就算阻抗值不一定是SP20标示的数字,也找得到最接近的数值档位。不过增益的部分就要注意了,SP20的唱头放大增益为58dB,应付一般大约5mV左右(或更大)的MC唱头,大概绰绰有余,不过我使用的Goldring Legacy输出只有0.2mV,是低输出唱头,SP20放大起来就有些吃力,我听黑胶时要比CD的音量要大得多,我知道问题出在我使用低输出唱头,搭配起来并不太适合,不过我想一般只要输出在0.5mV以上的唱头,58dB增益的SP20一定够用。


您还坚持听黑胶吗?如果是,那么SP20肯定是为您打造的ARC新世代前级。还有,SP20「越来越有管味」的走向,似乎也标示着复古之意,但是新颖的触控屏幕,却能让聆听者温古而知新,悠游于LP与CD之林,无一不自得。


器材规格


使用真空管:6H30×4
频率响应:0.8Hz~220kHz(-3dB)/唱头5Hz~80kHz
总谐波失真:小于0.005%(2V RMS)
增益:13.8dB(高电平)、58dB(唱头)、11.3dB(耳机)
输入阻抗:120k欧姆(平衡)、60k欧姆(非平衡)
唱头输入阻抗(可调):100、200、500、1000或47k欧姆
输出阻抗:120k欧姆(平衡)、60k欧姆(非平衡)
尺寸:48×13.4×42cm(WxHxD)
重量:7.4kg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