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8098 发布日期:2017-02-22
拜深圳音响迷大米,一趟让人惊异的盘带聆听经验,走向音响的涅盘之境
2016年2月27、28日二天,我接受深圳音响迷陈先生(微信化名大米)的邀请,到他府上聆听他的音响系统。行前,透过脸书的往返,我已经大概知道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音响迷。论资历,他听音响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这五年中他因为照顾疾病缠身的父亲,有一年多没听音响,严格说起来只有三年多的音响资历。三年多的音响资历能够听出什么名堂?这是一般人的直觉反应,可是,我却不是这么想。
为何我不这么想?因为透过脸书他传来的照片,我看到一间有声学设计的聆听空间,我还看到很多部的录音室用盘式录音座,还有不知名的真空管扩大机。陈先生告诉我,他平常以听盘式录音带为主,黑胶为辅。他用的喇叭是Rockport Altair,他说他拥有五对Rockport喇叭,在他的经验认知里,他认为Rockport喇叭是最好的喇叭。他还告诉我,他用过一些著名音响器材,朋友也带来一些器材做比较,最终还是回归到真空管机,而这真空管机并非名牌,是北京一位在国家科研所退休的王老先生所组装的唱头放大器(MM)、真空管前级,以及另外一位先生所组装的真空管后级,这些机器内部都经过陈先生自己的改良。唱头放大器与真空管前级都是电池供电的,而真空管后级每声道用了8根EL34做三极管接法,并联推挽,每声道输出60瓦。什么?每声道输出才60瓦的真空管机能推得动Rockport Altair吗?低频能够推得出来吗?即使低频推出来,能够控制得了吗?这是大家的正常怀疑,可是我怀疑归怀疑,但我自己听过单端直热式211或845(每声道一支)后级每声道只有二、三十瓦,但却可以把喇叭推得很好的案例,只不过,那些喇叭的灵敏度够高,而Rockport Altair的灵敏度是91dB(2.83V/1M),60瓦能够应付得了吗?
![]() |
微信上的大米,深圳陈先生 |
![]() |
陈先生家里的聆听空间 |
故事还没完结,陈先生告诉我,他听过许多著名的线材,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做线材。他说自己所听过的线材中,加拿大Teo Audio的液态金属线材是他认为最好的。他把这种液态金属线用他自己公司的仪器分析,发现原来这种液态金属线的相位飘移非常低,这是好声的主要因素。问题是,Teo Audio的液态金属线声音虽好,但端子接头却容易漏液,因为液态金属与端子之间的衔接太困难了。为此,他动了自己研发线材的念头,请来一位工程师专门按照他的想法去研究各种导体,以仪器来量测,花了二百万人民币成本,最终发现用多股细单结晶铜线来做导体最能符合他的要求。多细的单结晶铜线?0.05mm,多少股做成线材?喇叭线1,200股,电源线4,000股,讯号线300股。这种单结晶铜线哪里来的?中国唯一一家制造单结晶铜线那里来的,台湾也有人知道这家公司。陈先生说,光是一条电源线,必须花一个人专门来做,耗时二星期才能做好。不仅导体讲究,端子也要讲究,陈先生说由于他家的音响系统已经非常敏感,所以连更换端子的变化都可以听出,他试过各种著名端子,最后选定日本古河的电源线端子、喇叭线Y端子,至于平衡线端子则使用瑞士Neutrix。
更惊人的还在后头,陈先生在微信WeChat)上的名称是大米,拥有一批粉丝,有空的时候也招待朋友粉丝来他家聆乐,最高纪录一次请了二百多人。2015年9月广州音响展,他刻意去订了一间大展房,展出他那没有牌子的器材。原本主办单位不允许他参展,因为没有品牌,但他请主办单位来他家听听看,再决定是否让他参展?主办单位派人来听过之后,决定让他参展。陈先生参展的目的并非卖他的真空管扩大机与线材,而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他心目中音响的涅盘之境在哪里?展览时,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狂人,为什么?因为每当观众问他真空管扩大机多少钱时,他回答888万人民币,888万人民币等于台币四千多万,一套没有品牌、其貌不扬的真空管扩大机要价888万人民币,这人不是疯子狂人是什么?人家问他喇叭线一组多少钱?他回答说60万人民币,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肯定疯了。事实上陈先生的意思是:888万人民币是第一套的价钱,第二套要再加50万人民币,第三套还要在50万之上再加50万人民币。为何要用这种惊世骇俗的订价法?陈先生说使用在扩大机上的关键材料每卖出一套就少了一套,所以要越卖越贵。事实上,陈先生不是要卖器材,他是要彰显这套真空管扩大机的真正价值,他自己所经营的事业很成功,主掌五家企业,必须经常反往世界各地开会照顾事业。就是因为财力雄厚,他才能在短短五年内完成别人可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梦想。
陈先生欢迎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到他家聆赏音乐,他告诉我,有一次他一位住在美国洛杉矶的朋友来聆乐,在他家整整住了八天足不出户,把他的盘带通通听完,还写下了许多重点评述。这位朋友是吹双簧管的,从小跟陈先生一起长大,后来念了音乐院,并且在几个乐团待过,太太拉小提琴,绝对是音乐专家。他告诉陈先生,唯有在他的音响系统里,他才能分辨不同国家卢苇做成的膜片所吹出的不同音色;他还告诉陈先生,在这里他所听到的乐器就跟真的一样,有如在音乐厅现场所听到的感受。事实上陈先生就是以音乐厅现场的表现来做调声的参考,他自己也喜欢听音乐,去年柏林爱乐到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全本贝多芬交响曲,陈先生一场都没有错过。
还有录音师来过陈先生家,其中一位说恐怕连Rockport喇叭的老板Andy Payor都不知道他自己的喇叭能够发挥到这么极致的境界。另外一位录音师则说,即使以他专业的知识,恐怕都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陈先生现在所达到的层次。其他音响杂志的评论员、主编来听过也都留下极致的评语。当然也有音响迷来听过,批评说没有低音、低音不足、高音不够等等。对于音乐专家、音响专家的评语,陈先生视为他完成这套音响系统工程的正确方向左证;对于批评他这里没有低音、低音不足的言论,我在这里可以说一句话:陈先生这里的低频是非常充足的,自然的,会认为不够的人可能是长期在强烈中低频、低频峰值环境中聆乐所造成的错误低量感认知。
![]() |
喇叭背墙的吸音棉 |
以上写了那么多,其实只是这篇文章的开场白而已,我想透过这篇文章,来让大家了解聆听音乐的一条极致之路,这条路与现阶段音响市场没有太大关连,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去实现的,但却是音响之道的涅盘之境。我希望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开启音响思维的另一块处女地,您不一定有能力、有机会去追随陈先生所走过的路,但却可以不花一毛钱去拓展音响思维的空间,提高音响美学的层次。
让我回头来说陈先生是怎么进入音响领域的。大约五年前,陈先生跟一般音响迷一样,在朋友的影响下,买了生平第一套高级音响,前后级都是McIntosh,喇叭是B&W 800D,当时听的是CD,用Wadia 921、931、971顶级系统,聆听空间就是家里找一个地方听,没什么特别的。陈先生很少跑音响展,但他有许多朋友给他一些信息,他是借着这些信息慢慢成长的。有一次,他在朋友带领下去听一套北京「老头子」(朋友之间这样称呼王先生,去年已经过世,他的名字有一个字在字典中查不到,不知道是否笔误?上面是晶,底下一个生。王?晟,强调要装好真空管机必须熟读道德经)组装的真空管前级、后级,还有南京号角喇叭。台湾音响迷可能不知道「南京」喇叭是什么?根据陈先生解释,南京是1970年代中国官方组建了一个专门研发喇叭单体的小组,成功之后所推出的单体。据说当时研发出单体之后,曾经与世界各地的优异单体做盲听比较,结果南京喇叭单体获得第一名。
![]() |
音响空间设计书 |
陈先生听了那套电池供电真空管前级、直热三极管后级与南京喇叭的优异表现,印象深刻,从那时开始走上真空管之路。陈先生后来买回「老头子」的前级,跟他自己的Herron真空管前级比较之后,发现「老头子」那外表毫不吸引人的前级竟然比自己的前级还好,从此对真空管前级有新的认识。后来又在朋友的引领之下,去听另外一位真空管装机者的后级,这回也让他震惊,因为他听的是每声道以20支EL34做成的后级,驱动ATC SCM7书架型小喇叭。喇叭虽小,但发出的庞大气势再次开启了陈先生的音响见识。后来这位装机者替陈先生装了一套单声道真空管后级,每声道采用8支EL34,输出60瓦。为何用EL34这么普通的功率管呢?因为考虑功率输出与驱动喇叭的现实需要,还有声音表现的整体平衡性。为何只有60瓦呢?装机者认为后级的瓦数只是数字而已,真正需要的是对喇叭的控制力与驱动力,这与输出功率的数字无关,所以标明多少瓦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了,这里的EL34采用三极管接法。
![]() |
这是「老头子」的前级,露出来那二个是电池,不是变压器,机箱是陈先生以紫铜打造的。 |
![]() |
上面英文Dami就是大米 |
![]() |
这是「老头子」的MM唱头放大器,机箱是原装的,那是外面买的现成机箱。 |
进入真空管领域之后,陈先生在友人的引导下,开始对几十年前的盘式机产生兴趣,也慢慢了解到盘式带是最接近录音源头的载体,于是开始上网收集资料,标下录音室专用的盘式录音座,他一共买了十几部各式录音座,包括Studer与Telefunken。
如果要说陈先生有什么一般人难以比得上的条件,那就是财力与正确的判断力。由于财力够,陈先生可以毫不顾忌的搜罗几十年前的著名专业盘式座,这些盘式座由于年代久远,买回来往往是不堪使用的,必须经过整修,一般人即使买到,也等于是「半残品」,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但陈先生却因为父亲与自己的背景,可以完全整治这些老旧盘式录音座,这是后话。第二个条件远远比财力更重要,那就是正确的判断力。陈先生说他进入音响圈的时间很短,自己听过的名机不多,很多音响知识更是小学生等级,但为何能够一下子进入那么高的领域呢?这完全要归功于他的正确判断力。陈先生说他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广泛听取各方朋友的意见,再用自己敏锐的分析力与判断力,决定自己该走的方向。他从晶体机走入真空管机、从听CD走入听盘带都是如此。许多人以为他是先听CD、再听黑胶,最后转听盘带,其实黑胶是他听盘带之后才开始建立的,为的只是人家说黑胶多好,以及补足盘带软件的缺乏而已。透过一些朋友为他购入许多精彩黑胶版本,他经过反复比较,发现还是盘带的声音表现最好,所以黑胶系统反而是备而不用了。
![]() |
MM唱头放大器内部,使用的是花生小管,前面那几颗是电池。 |
![]() |
棍子压着的是西电升压器 |
![]() |
这是老头子的前级内部,里面的电容器已经换成Duelund与Black Gate。 |
![]() |
这是每声道八支EL34的后级,每声道输出60瓦,但驱动力与控制力听起来完全足够。 |
前面说过,陈先生有能力把买回的「半残品」专业盘式机整治到能够正常播放,为什么?陈先生说他父亲是中国最早被任命研发电影录音的工程师之一,从录音的磁头材料开始研发起,完整建立中国电影录音的系统。陈先生的父亲曾经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已经在去年过世。陈先生从小就看父亲在从事这样的工作,6岁就组装自己的矿石收音机,高中毕业时就已经能够自己装扩大机,大学念的科系也跟电子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先生看得懂线路图,对电子组件有一定的认识,也懂得动手修盘式座,这对于他现在以古董专业盘式座听盘带起了很大的优势。
前面说到,陈先生因为加拿大Teo Audio液态金属讯号线的影响,而去研发自己的讯号线、喇叭线、电源线。他也因为买回「老头子」的前级之后,发现这部前级的架构非常好,因此在中国大力收购「老头子」的这部前级。他估计「老头子」总共做了大约20部前级,而他透过高价收购,收回来十几部。为何他要收购这么多前级?陈先生说这就是他自己的坏习惯,只要发现好东西,就忍不住要想办法全部买回来收藏。既然想把「老头子」的前级全部收藏,为何不提后级呢?陈先生认为「老头子」的直热式三极管后级不符他的需求,所以没有收藏。或许您以为陈先生判断错误,事实上当时他曾把整套「老头子」的前级、后级与南京喇叭搬回家听过,原本在外头听时让他感动,但回家比较之后,却发现后级与喇叭还是有所不足,所以最后只取「老头子」前级。
![]() |
Telefunken M10真空管盘式录音座 |
![]() |
底下二个是录音前级,二个是放音前级。 |
陈先生收集好东西的坏习惯还不仅于此,他手上有几千颗各种容量的Black Gate电容。音响迷都知道这种已经停产的日本音响专用电容器,由于早已停产,所以很难获得,但陈先生却透过各种管道,买回各种Black Gate,光是350V/22mfd规格者就有1,800个,现在一个要价500人民币。另外他还有350V/150mfd规格的,现在一个要价一千多人民币。
陈先生不仅买回那么多Black Gate电容,也买了很多真空管,老实说他自己根本用不了这些真空管,纯粹就是「见猎心喜」。除了真空管,他还买Duelund电容,音响迷都知道丹麦Duelund是又贵又好的电容,一般厂家根本用不起,如果用上,那部扩大机或喇叭肯定是天价级的。陈先生买一大堆Duelund做什么呢?这种电容虽然名贵,但还在生产,没有收藏的价值啊!原来陈先生买Duelund与Black Gate电容是用在自己的真空管扩大机身上,他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自己的真空管前级与后级改用BlackGate加上Duelund这种混搭效果最好。不仅内部电容换了,连机内配线也都改用陈先生自己做的线材。可以这么说,「老头子」的前级、另外一位先生的EL34真空管后级都已经经过陈先生自己的修改调配,原本的机器只存基本架构而已。事实上,陈先生还把前、后级的机箱改以厚重的紫铜打造,为的就是屏蔽。
陈先生说,「老头子」的扩大机并不是想买就有,他是看人卖的,谈得投机才帮人做,所以并不是以此为生。也因为不是以此为生,所以「老头子」所做的管机箱体都是买市面上现成的便宜机箱,内部使用的组件也是便宜的组件,但是「老头子」就是有办法用这些便宜的东西造出好听的声音。基本架构已经在那里,再加上陈先生更换更好的零件,这才造就了我在他家所听到让人惊讶的好声。
陈先生不仅买「老头子」的前级,他还买到了「老头子」所做的MM唱头放大器。说起这部唱头放大器的获得也是一番曲折,这部唱头放大器原本是惠东一家台商鞋厂老板的,这位老板回台湾之后就把这部唱放也带回台湾,后来转让给这位老板的朋友,陈先生是费了一些劲才从这个朋友处买到这部唱头放大器。买到这部MM唱头放大器之后,无法唱MC唱头,陈先生又去找到一部美国WE西电的升压器,这部升压器并非WE顶级产品,但是搭配起老头子这部真空管MM唱头放大器却非常适合,就这样,陈先生领教到古老西电绕制变压器的厉害,也开始研究扩大机的输入变压器与输出变压器。
「老头子」的MM真空管唱头放大器灯丝采用电池供电,高压则采用真空管稳压,而整流用的都是固态整流,而非真空管整流。这部唱头放大器的电池已经损坏,陈先生自己另外做了一个电池来取代。而在前级方面,「老头子」无论是灯丝或高压都采用电池供电,没有稳压管,整流稳压都采用固态组件。
![]() |
M10 V87放音前级内部,除了真空管外,还使用输入与输出变压器,这是好声的关键。 |
前面说那么多,如果按照陈先生所说的整套音响系统工程,那还不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盘式座与聆听空间,让我们先说聆听空间吧。陈先生的聆听空间有二处,一处在公司,另一处在自家,我这次来听的是自家的聆听室,不过故事要先从公司的聆听空间说起。陈先生听音响一段时间之后,深感聆听空间的重要,于是找到上海黔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黄先生,这家公司专门为人设计室内声学空间,也制造各种声音处理器具,黄先生是中国著名建筑声学大师燕翔的学生。说起燕翔,在中国与国际上声名如雷贯耳,但台湾音响迷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在此我稍做说明。燕翔1972年生,目前主持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他所设计的作品包括国家大剧院(演播室、录音室、琴房、歌剧院、戏剧院)、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洛阳剧院、福建大剧院等等许多建筑内的声学处理,其他大小工程就不列出了。燕翔的这位学生在陈先生找上门时,听说理都不理,因为不相信陈先生会付钱请他们这种专业公司来设计家里的聆听空间。几经往返,黄先生终于答应替陈先生在公司办公室里设计了一间八十几平米(一坪等于3.24平米)的聆听空间。陈先生听过之后相当满意,进一步请黄先生的公司为他设计住宅内的聆听空间。由于住宅的聆听空间工程浩大,陈先生要求更高,于是黄先生私底下请他的老师燕翔参与设计。燕翔并没有亲自与陈先生接触过,也没到过现场,设计所凭借的就是现场的空间尺寸与陈先生开出的需求。事实上这也是燕翔唯一设计的家庭聆听空间,他说以后再也不会为一般人设计音响空间。
到底陈先生自宅的聆听空间有多浩大的工程呢?陈先生住的是别墅区,宅内有一块后院空地,这个聆听空间就是把空地挖开,在底下用钢筋水泥铸造一个空间,再把泥土覆盖在上面,外观恢复原本的后院草地。这样的聆听空间有什么好处?可以获得最寂静的背景噪音,这是一个优异聆听空间的基本条件,就好像音乐厅一般。
完成之后,这个聆听空间的长度是11.68公尺,宽度是6.7公尺,净高是3.5公尺,面积有七十几平米,净容积则是200立方米。在这么一个不小的空间内,要达到哪些声学指标呢?声波的均匀扩散是最主要的要求,让聆听者无论坐在那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均匀的。再来就是残响时间的适当,残响时间太长会让声音不清晰;残响时间太短声音又会太干。此外,消除聆听空间恼人的中低频、低频峰值当然也是必须达成的指标。还有,寂静的空调也是重点,否则地下室内会闷死人。
最终,这间埋藏在后院草地底下的聆听空间在一年前完工。一切按照设计指标达成,不仅声波在室内各处扩散均匀,残响时间也相当适合,空调也极为宁静。自宅聆听室完工之后,陈先生发现在这个空间内更换不同的器材、线材可以听出很大的差异,甚至连更换线材的端子也都可以听出不同之处。更神奇的是聆听位置不再是只有一个「皇帝位」,走在室内各处,听到的都是均匀的声音,到处都是皇帝位。
这个音响室完工之后,陈先生陆续请许多人来听过,有些人觉得低频不够多,或说没有低频,陈先生觉得不可能啊,他听各种音乐都有很厚实的低频基础,低频也听得清清楚楚,尤其音场庞大、气势磅狄,就好像音乐厅现场一般。我在这里听了二天,可以证明这间音响室的低频量感绝对是够的,听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够,认为低频不够的人应该是长期习惯一般聆听空间都会存在的中低频与低频峰值,把经过空间扭曲过多的低频视为正常,反而把没有中低频、低频峰值的表现误解为低频量感不足。
陈先生这个聆听空间的喇叭后墙与喇叭侧面都设计成吸音区,其余二侧墙与聆听位置后墙设计成扩散区。天花板则是平面、斜面、吸音、扩散均匀配置。地板为坚硬大理石或磁砖,喇叭与聆听位置之间加铺一大块厚地毯,座椅是厚重的软布质沙发。
音响迷一看到这样的设计,首先就会想到跟「前硬中吸后扩散」的原则相左,事实上这「前硬中吸后扩散」是我多年前就提出的一般人聆听空间处理大原则。为何喇叭后墙(前)要硬呢?其目的是要把喇叭的能量完整的送出来,如果喇叭后墙会共振、或吸音太重,将会减弱喇叭送出的能量,严重者会导致声音虚软无力,不够扎实。为何要「中吸」呢?因为喇叭与聆听位置这段的左右墙面是反射音干扰最严重之处,小空间内如果不做适当吸音处理,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与定位感。至于「后扩散」则是聆听位置与后方要用扩散声波的方式处理,让聆听者可以听到最均匀的声音。在一般不大的聆听空间内,「前硬中吸后扩散」可以用最节省的扩大机功率获得足够的声音能量与均匀声波扩散,还有清晰的层次深度与定位感。
不过,陈先生这个聆听空间却不采用「前硬中吸后扩散」的作法,而采用「前吸中扩散后扩散」的方式。前吸的作法来自于1980年以后录音室内鉴听室的Live End Dead End(LEDE)作法,什么是「LEDE」呢?就是把录音控制台以前到鉴听喇叭后面的这一个区域采用吸音处理,减少反射音,这就是Dead End。而在录音师座位旁边到后面这一个区域采取扩散处理,让声波均匀扩散,这就是LiveEnd。录音室内的鉴听喇叭都是主动式喇叭,不存在功率不足的问题,即使做吸音处理,输出的音压也很足够,所以用LEDE方式可以让录音师清楚的听到鉴听喇叭传来的直接音,有助于录音师的正确判断。
事实上陈先生这个聆听空间声波扩散区域远大于LEDE的作法,严格来说不能称为LEDE,而是因应陈先生需求的弹性作法。或许有些人会担心二侧墙面与聆听位置后墙全部都是扩散处理,残响时间会不会太长?其实抬头看了天花板之后,就会明白为何不会有残响过长的问题,因为天花板里隐藏了大量的吸音区,肉眼所及除了那些均匀配置的2D二次余数扩散器之外,全部都是平面或斜面的天花板,利用天花板那么大的吸音区来调配残响时间一定足够的。
至于二侧墙的扩散,所使用的是以松木做成的圆锥、尖锥、三角造型扩散器,这些扩散器所扩散的频域大约是1,000 Hz以上的频域,对于1,000Hz以下的频域扩散效果甚微。倒是聆听位置后方的墙面采用的是一般音响迷常见的1D二次余数扩散器以及圆弧的混合体,能够处理的频域比较低些,大多集中在中频段。
![]() |
这是盘式录音座的校正测试带,玩盘式座必备。 |
或许您会发现,陈先生这个聆听空间内看不到处理低频的巨大二次余数扩散器,也没看到庞大的吸音棉所做成的低频陷阱,为何我会说在这个空间中听不到明显的中低频、低频峰值呢?请注意这个聆听空间的长宽高比例:11.68: 6.7: 3.5,长宽高的尺寸不存在相互倍数的存在,长宽高尺寸所引起的低频共振频率重迭也就不明显,实际上也不需要刻意做低频陷阱来处理。只要先经过计算机仿真,找出可能出现的轻微中低频、低频峰值,在天花板或喇叭后墙里面隐藏相对厚度(以四分之一波长吸音理论来做)的吸音棉就可处理。事实上,陈先生这个聆听空间的尺寸就是室内声学所谓的「黄金比例」。
很多人舍得花大把金钱去买昂贵器材、线材,但都不愿意花钱请建筑声学专家来处理空间,这是非常可惜的。每个人都懂不能把大提琴演奏家关在浴室内演奏,不能把维也纳爱乐放在篮球场内演出,道理很浅显,因为没有适当的声学条件,不可能让大提琴或乐团发出美妙的声音。在一间没有经过适当处理的空间中听音响,就像把维也纳爱乐放在篮球场演出一般,就算器材性能再好,也不可能获得好声。
![]() |
Studer A80录音座二部。 |
在我的经验中,聆听空间在整个音响系统工程中,至少占了50%以上的成败影响力。这么说好了,如果空间没有适当处理,就算其他方面满分,也仅有50分而已,还是不及格的声音。陈先生虽然没有在一开始就先打造这个聆听空间,但是他领悟得很早,知道整个音响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聆听空间,所以才会斥资打造二个聆听空间。虽然他的音响资历很浅,但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正确的判断。
想要获得极致的音响效果表现,光有良好的聆听空间当然还不够,因为整个音响系统工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疏忽,就会影响整体的表现,喇叭摆位、聆听位置的挑选、器材的搭配、线材的搭配、整体声音的调声等缺一不可,这些环节都需要丰富与正确的经验来辅佐。然而,想要处理聆听空间以外的环节,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聆听空间,很容易造成误判。简单的说,如果一开始的设定是错的,后面一连串的结果就毫无意义了。一个音响迷如果不知道聆听空间内存在着中低频、低频的峰值扭曲,以为他所听到的低频是正常的,那么他所做关于低频的调整与评论判断根本就毫无意义。在这方面陈先生很幸运,他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好的聆听空间。
接下来要说陈先生目前使用的讯源:盘式带。盘式带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曾经成为少数人的讯源,与黑胶年代同时,当时也有许多厂牌生产家庭用的盘式录音座,如AKAI、Technics、Revox等等,不过并非音响界的讯源主流。究其原因,盘式录音带的音乐节目取得不易,而且成本远高于黑胶唱片。然而,盘式录音带无疑是最接近录音原音的讯源,因为节目内容是从录音母带拷下来的,还没经过任何转换。
从1950年带到现在,六十几年过去了,这么长的音响聆听历史中,每一个世代都有极少数人沈迷于盘式带的世界中,甚至最近几年美国有几家小公司专门去找二手家庭用盘式机加以整修改造,卖出给喜欢听盘带的音响迷,在CES或慕尼黑音响展中还可以看到这类厂商。
不过,陈先生用的并非当年家庭用的盘式录音座,而是录音室中专业录音用的盘式录音座。我问陈先生,怎么会知道要买哪些厂牌哪些型号?他说只要上网搜寻一下就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就这样他锁定Studer与Telefunken,一口气买了十几部回来。假若您以为买回来就能用那就错了,陈先生说大部分买回来的录音座都需要重新整修,而要整修这些「半残」专业录音座不是一般人或一般维修师傅能够做的。幸运的是,陈先生的父亲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自己在耳濡目染下,也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他自己的公司内有这方面的工程师,他只要告诉工程师怎么做,他们就会做得好好的,这是一般人无法跟陈先生相比的条件。
到底哪部专业录音室的录音座效果最好呢?经过各方比较,陈先生说目前他认为最好的就是TelefunkenM10与M10A。这二部录音座是1960年代的产品,尤其M10A是Telefunken最后一部专业录音座之一,制造于1967年。如果拿这二部来比较,陈先生认为M10更好。为什么?主要差别在于二者所使用的录音、放音前级。每部录音座底下都配置二部录音前级与二部放音前级(因为是立体分离),M10的录音前级编号V86,放音前级编号V87,重要的是放音前级,因为音响迷不可能会去使用录音了。V87内部使用的是全部真空管,里面用的是Telefunken与 Valvo EF804S 、E80CC。而且输入端与输出端都采用变压器,陈先生认为输入与输出变压器这是在他家听起来声音那么好的不可或缺因素之一。
假若您真的想听盘式带,光有一部负责播放的盘式座是不够的,您最好还要另外再买二部,用来对拷盘式带。为何要对拷?陈先生的用法是买进来的盘式带先拷一份起来听,买进来那份存起来当做自己的「母带」,这样才不会把带子唱坏了。如果要买拷贝盘式机,陈先生建议买Studer A80,而且还要有NAB与CCIR规格切换的机种。什么是NAB与CCIR呢?前者是美国录音工业界使用的盘式录音座录音等化机制,后者是欧洲业者使用的。如果你买回的盘带是NAB制,但您却用CCIR制来播放,内中的等化情况与高频表现、噪音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当您在拷贝带子时,Studer A80有个NAB与CCIR切换钮,只要在外部切换就可以,很方便。
什么?要听盘式带总共要买三部盘式录音座,而且还可能是「半残」的,一般人哪有办法搞定啊!是的,这也是为何音响迷明知质量良好的盘带是最好的讯源,但却很少能能够亲身力行的原因。
买了录音座,您还要为盘式带音乐伤脑筋,到底要向谁买盘式录音带?这些录音带怎么来的?拷贝的质量优良吗?会不会买贵了?根据陈先生的描述,您一定会买到质量不好的,甚至买到用CD去拷贝的假货;您也不知道自己买入的价钱合不合理?这一切都是潜在的风险。不过,一旦您买到精彩的盘式带,透过优异的音响系统与空间,您听到的简直就像是在音乐厅所听到的一般。
从2月27日下午我到达陈先生住家,一直到28日下午他送到去机场,这期间除了吃饭、回旅馆睡觉之外的时间,我都在这间聆听室里没有间断的聆听多种盘式带。为何只有听盘式带呢?其实一开始是听黑胶唱片,不过等到听过几张黑胶唱片,机器都热够了之后,我们开始听盘带,这一听,就再也回不去了,到我离开前没再听过一次黑胶唱片。
为何不听黑胶唱片呢?陈先生的黑胶唱盘是Rockport气浮唱盘,正切唱臂,Benz Micro MC唱头,加上「老头子」的MM唱头放大器与西电升压器,按理说效果应该很好,怎么会变得没有吸引力呢?没错!当您先听黑胶唱片时,音响效果的确很好,我平常谈论的「音响二十要」样样不缺,名版黑胶唱片的录音魅力也充分发挥。
然而,只要您开始听盘带,就会发现盘带与黑胶之分就在于现场与非现场之别。听盘带时,从喇叭前沿一线开始,整个喇叭区域就好像是音乐厅现场的舞台一般,音乐活生生的在那里演奏,根本不必去讨论什么层次度定位感等。我所倡导的「音响二十要」事实上是把音乐厅所听到的效果去逐条分析所取得,一般音响系统受限于诸多因素,能够完整展现「音响二十要」者并不多,所以在聆听音响时,需要仔细分项检视。然而,在陈先生这里听盘带,我所感受到的音响效果根本就跟在音乐厅里的感受一样,逐项检验「音响二十要」根本是多余的。您会在音乐厅中逐项检讨「音响二十要」的表现,据此评论现场演奏够不够「真实」吗?除非您脑袋有问题,否则没有人会这样做,既然都在现场听音乐了,何来真实与不真实的检验?同样的,在陈先生这里听盘带也是如此,您想要的各种构成真实的要素通通不缺,尤其是音乐的活生感,真实的瞬时反应、庞大的动态范围,优美的音质,宽松又饱满的声音,每一项表现都让我感觉如临音乐厅现场。
Pink Floyd的「The Wall」够普遍了吧?大家都有,然而,我保证您从来没有听过当年录音的真正效果。不管您听的是CD还是黑胶;不管您认为自己听过的音响效果是多好,一旦您听了盘带版,以前的一切在瞬间被推翻。那么宽松那么庞大的音场让人吃惊,您还想谈什么定位感、层次感、前后深度感吗?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场感觉,根本无须讨论这些。您以为每声道60瓦的EL34真空管机驱动RockportAltair是痴人说梦话吗?一旦您听到「The Wall」中那庞大的音量与动态范围,还有对低频的控制力与源源不绝的惊人能量,您脑海中所剩下的只有: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事实摆在「耳前」,陈先生家里的惊人表现,证明后级的关键不在于依照公式所计算出来的输出功率数字,而是后级对喇叭的真正控制力与驱动力,这完全与「数字」无关。
不仅「The Wall」的盘带效果让我吃惊,就算是录音效果不如「The Wall」的The Beatles「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也让我吃惊。我没想到听盘带的音响效果跟以前听The Beatles的黑胶或CD差距竟然也是那么大。到底从母带到黑胶唱片完成、或CD完成,这中间损失掉多少音乐细节呢?真是难以估计啊!
当我听到1954年录制的Westminster(194901965)唱片公司盘带时,更是完全推翻我以前对这家唱片公司的印象。其中一盘是AntonioJanigro(1918-1989)大提琴与钢琴的合奏,我必须承认,听音响听了几十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那么真实、那么美的大提琴。请不要笑我孤陋寡闻,没听过好的音响系统,我所听过优美的大提琴、钢琴演奏很多,但与这盘盘带一比,那就是真的跟假的相比,也像5,000万台币大提琴与50万台币大提琴之比,您还要我多说什么?
而另外一卷Westminster Records的带子是Rodzinski所指挥的「卡门组曲」,同样也是1954年录音,这二卷带子都是单声道录音,但音质之美、音场之大、动态范围之广、层次深度定位之好根本是您想以想象的。我尤其惊讶1954年Westminster唱片竟然能录下那么美的音质,那么宽松的声音,从盘带所听到的声音根本就不是再版CD或黑胶唱片所能想象的。
我还听了一卷男高音歌唱、鲁特琴伴奏的「意大利、西班牙16、17世纪歌曲」,这也是单声道录音,演唱者是Hugues Cuenod(1902-2010,瑞士男高音)。那男高音的嗓音真是美啊!这才是肉做的嗓音啊!虽然是单声道录音,但听起来一点都没有老录音的味道,一切就是「真实」二字。难怪广东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会在陈先生这里整整连续听了9小时还不愿意走,好听的音乐比什么都迷人啊!
想想,我在陈先生这里所听到的盘带并非母带,也绝对不是母带的「儿子」,而是不知道拷过几代的曾孙辈盘带。但即使只是曾孙辈的盘带,其音响效果就已经让我无法置信。据此,我们可以推论母带刚录下来时,声音是多么的迷人。难怪录制好之后,制作人与相关指挥、演奏家都会满意于录音师的功力,但我辈音响迷却往往指为烂录音。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从母带到制成黑胶或CD的层层损失是其一,音响迷本身音响器材与聆听空间的扭曲是其二。
![]() |
这张黑胶够有名吧,但是在陈先生这里,听过一次就不想听了,因为跟盘带没得比。 |
为了让我听听中国的录音,陈先生特别播放中唱公司录制、蒙古族女中音德德玛(1947年生)所唱的歌曲。天啊!我必须再度承认,在此之前我没听过那么真实、那么迷人、那么温暖、那么有肉声、那么婉转的女声歌唱。到底有多迷人,如果真要形容,「真实」二字足矣,其他文字是多余的。德德玛的嗓音真是太迷人了,难怪她会那么的著名,当年为了庆祝中国与日本正常邦交20周年,被派去日本在58天内演出41场。也因为这么的密集演出,导致她高血压发作昏倒,醒来时已经半身瘫痪。音响迷中有谁认为中唱公司是发烧录音公司?我相信一个都没有。然而,当您听过这卷中唱早期录制的德德玛歌唱时,不告诉您这是中唱所录,您还会以为是哪家发烧录音公司的作品。
在陈先生的盘带收藏中,有一个乐团的演奏最让我吃惊,那就是斯洛伐克(或斯洛维尼亚)爱乐的录音。由于盘带上所附的数据很少,写法又不同,所以我无法确定是那个乐团。陈先生买了一大批这个乐团的各种录音,二天中听了不少,包括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韦瓦第「四季」(1975年录音)、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1983年录音)、莫扎特交响曲(1984年录音)、德弗札特「第九号交响曲」(1974年录音)、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1975年录音)等等。那韦瓦第的「四季」简直就像是搬张板凳坐在乐团前面听演奏,那么庞大的张力,那么活生的弹跳力,那么绵密的弦乐群,那么厚实的低频基础,那么宽松的弦乐演奏。这跟本就是第一流的演奏啊,不对,包括录音师、指挥都是第一流的,可是我以前竟然都没听过。
在陈先生送我去机场之前,我们最后听的一卷带子也是斯洛伐克爱乐(?)所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指挥与小提琴演奏者都没数据,录音时间1975年。这卷带子的音乐到现在都还在我脑海中盘旋,那是热力四射、火花绽放的精彩演奏,演奏者技巧好得让人击掌叫好,精彩的管弦乐与独奏所散发出来的感人力量无法估计,这哪里是在听音响?根本就是坐在音乐厅中现场听演奏会。庞大的音场就好像我在音乐厅眼中所见的舞台那么大,乐音根本不是那二支喇叭所发出,而是整个聆听空间发出的,就像我们在音乐厅现场所感受到的现场气氛。这哪里是在听音响?如果真的是听音响,那也应该是涅盘之境啊!我心中这样感叹着。
以上我写了一万多字,为的不是鼓励大家抛开CD唱盘、黑胶系统,去追求古董盘式录音座与盘带。我知道全世界音响迷中没有几位能够拥有享受盘带的条件,包括要先有一间以科学数据完成的聆听空间。然而,身为「音响论坛」的总编辑,我有责任要把我这二天所听到、所想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大家,我必须为大家开启另一扇几乎被大家遗忘、从来没有开过的窗子,让大家有机会看到窗子里面那间尘封已久的房间内藏着什么宝藏?
原来,早在1950年代,真空管盘式录音座、真空管麦克风、模拟录音就已经创造出录音史上的黄金年代。这些模拟的元素往后一直被劣化、从麦克风放大器、盘式录音座改为晶体化、一直持续到CD出现、录音室完全更换数字化,模拟录音的鲜活音乐一直被层层劣化。然而,大部分人并不觉得从真空管转为晶体、从晶体转为数字是被劣化,反而认为是进化。会有这种想法的最主要原因是太少人有机会听到接近母带的声音表现,所以也从来不曾察觉到原来这几十年来录音中那微妙的细微音乐讯息不断的在减少或消失。
或许我这番话说得太早,因为我还没有机会听到数字录音「盘带级」软件真正的表现。我们拿得到的24/94或24/192数字音乐文件是「盘带级」的数字讯源吗?盘带级的模拟讯源与「盘带级」的数字讯源听起来到底会有什么差异?或许,有一天能够有机会在陈先生这里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