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音乐,音响与艺术,人生至乐:中坜黄医师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4116 发布日期:2015-12-08

摘 要:真的,听音响要有热情,而好听的音乐就是持续燃起热情的柴火。一个喜欢音乐的人,终其一生都会与音乐、音响为伍。不曾背离。我知道台湾一定还有很多黄医师,如果有机会,我们将持续挖倔报导。

zl_hys.jpg



汉盛兄您好:


刚刚听完由Per Dreier指挥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Oslo Philharmonic Chorus的「Peer Gynt Completc Music」,这套LP是在伦敦Tooting All Saints Church的录音,非常好听,心里非常感动,尤其女高音唱完「苏尔维琪之歌」,心头感动得眼睛有点湿湿的。这首曲子记得以前念高中时的音乐课本有选,歌词第一句记得是:「冬天不久留,春天要离开…」,是这样吧?


由此,令我想起去年环亚(编按:已改为仪日饭店)的Hi Fi音响展,我记得这是自从你办杂志那么多年来我们第一次见面,非常高兴。当时告知我即将迁移新址,并重新建造新音响室的事情。现在音响室早已完成,是由我家老二致儒设计,我只提供某些音响上的意见。小犬念建筑系。对设计方面好像还有一点天份。


如果不赚弃,请来听听看。


回忆起从前普洛唱片时的情景,好像是这样的:无论是在新生南路或辛亥路,我一进门,常常先看到夫人,然后夫人会说:「汉盛,中坜黄医师来了!」接着就看你出来,把预先率备好我订购的唱片从柜子里拿出来。回忆起来,那个时候真好。


时间也真快,「音响论坛」至今也已经225期了,越发办得好。


祝好


中坜黄显阳敬上



到中坜黄医师的信,心中有点揪然,台北离中坜很近,但自从我办「音响论坛」之后,整天埋首杂志编务与听器材写稿中,很少有闲暇时间到昔日好友旧识家中走动,唯一每年固定见面的地方就是音响大展(运气好的话)。其实,倒也不是忙到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而是如果能够挤出一点时间,就只想留给自己,看看自己的书,听听自己的音乐,让自己沈静下来。


不像诊所的诊所


看到黄医师的信,想到当年论坛制作Marantz专辑时,我都忘了什么原因无法亲去,而派当时的主编与编辑去采访黄医师,心中不禁升起歉意。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早早排出时间去见见老朋友。心意已定,马上打电话与黄医师敲定时间,电话放下,心中有如放下一颗大石。当年的采访,读者可以在论坛153期「独钓寒江雪,坐拥铭器的黄显阳医师」一文中窥知黄医师整套Marantz古董铭器的收藏。这次的采访,我把重点放在与老朋友的重聚。再来才是看看黄医师的新音响室怎么设计的,希望透过报导能够对想要改善聆听环境的读者有所助益。


在滂沱大雨下,我驱车来到黄医师诊所前。从外观上,这是一间不像诊所的诊所,进得门来,感觉更不像诊所。里面没有看到冷冰冰的白色调,也没闻到消毒药水味,入目的是一张不像诊疗桌的桌子,上面摆着一个液晶电脑萤幕。周围墙面挂满摄影作品与画作,还有许多艺术摆饰,这就是黄医师的诊所,一间现代风格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我想来看诊的病患一定不会紧张,反而会因为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而放松心情。


zl_hys1.jpg
黄医师聆听空间全景.



有此虎子,心向往之


眼光尚未扫瞄完毕,黄医师就满脸笑容的迎上来,他说这间诊所是他儿子的设计作品,学以致用,牛刀小试,算是为老爸的诊所免费设计。上得二楼来,也是现代简单风格的空间,设计重点着眼于空间机能与采光,明亮环境搭配方便的机能,还有名家设计的家具,让人倍感设计者一方面不想高调,另一方面又要享受生活品味的企图。医生娘早已准备好满桌水果饮料,喝着自家特调健康果汁,还没称赞几句,黄医师就自谦没有什么,不过从二夫妻满脸笑意中可以窥知对儿子的满意。其实,整栋建筑包括聆听室都出自于念建筑系的儿子之手,在老爸出钱,儿子出点子的完美搭配下,才有这么一栋完全符合自家生活机能需求的空间。看着这一切,我突然也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念建筑的儿子,至少以后可以叫他为老爸依照「音响空间二十要」设计一间超满意聆听空间。


果汁喝过,水果吃足,我们来到三楼聆听室。推开门一看,咦?这些器材都是153期报导时刊载在论坛上的器材不是吗?黄习师笑着回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更换器材了,因为他觉得这些器材已经能够为他带来欣赏音乐的满足,每天浸淫其中,他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音乐迷与音响迷。


zl_hys2.jpg

1.黄医师现役使用的三部LP唱盘,最右边是著名的Linn Sondek LP-12,中间那部蓝色者是Takai Laboratory Parthenon Junior,它需要以一部后级来驱动,黄医师用古董Marantz 5后级来推它。最左边是Thorens Reference唱盘。

2.这是SME的唱头放大前级,年轻音响迷恐怕没见过吧!

3.这就是用来驱动Takai Laboratory Parthenon Junior唱盘的Marantz 5后级。



喜欢音乐,也喜欢艺术


看过153期采访的读者都知道,在一个偶然机会中,黄医师购入整套的Marantz梦幻铭器,还有巨大的特制号角喇叭。每天跟这些古董机为伍,难道不厌倦吗?黄医师说他不排斥新机器,但也珍惜古董机,他说新机器有新机器的优点,古董机有古董机的味道,音响迷各取所需。其实,看到音响室内挂满李梅树、林惺岳等名家的画作,还有韩旭东等人的木雕作品,已经可以窥知黄医师在收集艺术品方面涉猎颇深,既然喜欢收集艺术品,当然也会喜欢收藏音响艺术品,而音响艺术品还可以用来听音乐,这不是其他静态艺术品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能够持续几十年来保持对音响的热忱不减?黄医师说应该是因为对音乐的热忱不减才对,音响器材只是用来再生音乐的。从二、三十年以前我还在经营普洛唱片时,黄医师就是购买唱片的常客,一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那些唱片,他信中提及的皮尔金「苏尔维琪」之歌就是当年跟我购买的LP唱片,二、三十年前的LP唱片,现在听起来依然感动人心,天底下还有比它更有价值的商品吗?


黄医师说,他现在每天的作息就是看诊、爬山健身,还有聆听音乐,音乐带给他的享受无法以物质的价值去衡量,那是情感的投射、心灵的抚慰,烦恼的避风港。每天聆听音乐。与自己的珍贵收藏品为伍,艺术就像森林里的芬多精一般,无声无息的渗入皮肤,或自空气中吸入体内。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zl_hys3.jpg

4.这套Linn Karik+Numeric CD唱盘系统就是黄医师久听不腻的数位讯源。

5.Marantz Model 9后级。



先确定空间正确比例


欣赏过黄医师的一些收藏品。当然要进入正题,详细询问这个聆听空间的设计。黄医师说这间音响室大约11坪,由于是自家房屋,所以当初就以1:1.6:2.5的高宽长比例来隔间,这样的作法是对的,因为适当的空间比例可以降低低频段峰值的影响,先让音响效果立于不败之地。


空间比例确定之后,接下就是天花板、地板、四面墙的详细做法,设计者将天花板设定为扩散声波区,地上铺地板(不过里面有玄机)之外还有一大块厚地毯,喇叭后墙作为能量反射面,以水泥硬墙为之,二侧墙作为对称的吸音区与反射区,聆听位置后墙则设计成唱片柜。除此之外,墙上、室内的那些摆饰以及音响器材也是自然的声波反射物品。这样的配置很合理,也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天花板以小木盒做扩散与吸收


到底天花板的扩散区怎么做的呢7设计者没有使用常见的声波扩散器,而是自己设计的大小高低不同长方形小木盒,每个小木盒没有接触,相互之间有小空隙,小木盒内则塞满吸音棉,避免木盒成为吸音空腔,同时对空间的中低频峰值也有吸收作用。为什么小木盒之间要留有空隙呢?一方面小木盒不容易产生共振,如果是相连的许多木盒就会产生不可控制的共振。再者,小木盒之间的空隙也有自然衰减高频的效果,波长短的高频段进入空隙之后,就会陷在里面自然衰减声波能量。


除了上述的做法之外,小木盒的排列也是学问。假若您从侧面往上看,就会发现那些小木盒借着高低的排列,自然形成一个弧度,而非底部高度相同的平面,这样的设计也是着眼于让整个天花板做再次的声波扩散。


zl_hys4.jpg

6.叶金水的得意杰作4242真空管后级。

7.这三部叠在一起的前级就是Marantz 7C、Mark Levinson LNP-2,以及MBL6010。



地板里面铺干沙与木炭


除了众多小盒子之外,天花板还有二处特别的设计,一是天花板并非直接与墙面接触,而是四周留有空隙的;二者天花板的离喇叭处二侧做成斜角,而聆听位置后墙处则相反做成外扩,让整体天花板形成不规格形状。到底这二样设计有什么妙用?咦?想不起来,可能当时只顾拍照,忘了问。我猜这也是为了避免天花板的振动而设计。


再来看看地板是怎么做的?表面上,地上铺的是大片的黑色木板,不过黄医师说底下大有文章,施工时先在地上铺上防水布。再以角料打方格,然后在地板上铺满干沙与木炭,再于干沙上方封以四分板,最后于四分板上铺木条地板,这么紧复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声波对楼下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沙来选免地板产生空腔,吸收过多的低频。木炭则是用来吸收湿气。


在二侧墙方面,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安置一条从地板到天花板宽约50公分的吸音区,这个吸音区以布料包住吸音棉,镶在墙面上,与侧墙形成一体,而且是二侧墙对称安置吸音区。二侧墙的吸音区加上地上那块大面积的厚地毯。还有室内自然的物品,形成整个空间的吸音表面积。黄医师说,这块地毯当年还是依照名家画作请工厂特别订制的。


最后是聆听位置后墙。由于后墙有门,因此除了门外,其他所剩墙面通通做成唱片柜,储存一部份常听的软体。在特别设计的音响布置之外,这个聆听空间当然还有放置LP唱盘的音响架,以及一个书桌,还有满屋子的音响器材。


zl_hys5.jpg

8.这个飞机模型与底下的钢笔是以二次大战美军最后一代性能最佳战机的熔铸材料所制成。

9.这支钢笔就是美军在东京湾密苏里舰接受日本受降时签名的同型纪念笔。后面如布般柔饮的白色大理石雕刻是丹麦艺术家Kvo 97年的作品。

10.这是著名的潜水艇笔,由Jean Pierre Lepine在1998年所制。



不抢眼效果好的音响室


这样一个音响室会有高频段反射音过多的问题吗?不会!除了刻意布置的吸音表面之外,那些自然物品也会适度吸收高频段,这个空间会有声波扩散不佳的问题吗?不会,因为天花板有声波扩散设计,还有室内那些画作、雕刻、摆设、架子、音响器材等都会帮助声波扩散。这个空间有低频峰值吗?难免会有一点,这是任何空间都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过一点都不影响听感,可以这么说:这个音响空间的设计虽然不抢眼,但却是成功的。事实上「不抢眼」也是黄习师告诉儿子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他要聆听空间看起来就像是一般居家空间,不要太「科技」。


三对喇叭一齐发声


在这间量身打造的音响室听音乐会有什么效果呢?在此我要先说黄医师的特殊听法,什么是特殊听法?那就是三对喇叭一起发声!什么?三对喇叭一起发声?没错,不是电子分音,是三对喇叭同时发出一样的音乐。如果是三对一样的喇叭也就罢了。可是黄医师用的是Sonus Faber Extrema小喇叭配EV的Patrician 800,再配上那个以JBL单体制成的大号角喇叭。这个大喇叭是美国原装木箱,高达210公分左右,以厚达8公分的木板做成,当时是特别为音乐厅订造的,后来辗转被黄医师买入。


要推三对喇叭,当然要用三套扩大机?不!黄医师用四套后级,因为那对特大号角喇叭用了二套后级,至于前级,则用了三部。Marantz 7C前级搭配叶金水4242后级以及Klimo 300A后级是一套,用来推JBL喇叭。Mark Levinson LNP2前级搭配Mark Levinson ML3后级是一套,推Sonus Faber Extrema。MBL 6010前级搭配Marantz 9后级是一套,推EV Patrician 800。至于讯源,有Linn LP-12唱盘,有Thorens Reference LP唱盘,有Takai Laboratory Parthenon Junior LP唱盘等,还有Linn Karik+Numeric CD唱盘。这么多系统要怎么接?不管啦!那是黄医师的本事。


zl_hys6.jpg

11.这是Stipula厂所制的胜利马金银对笔,金笔为18K金制成,总共198支,银笔由纯银制成,总共398支。特别之处在于金笔上的突出马头是纯银做的,而银军的突出马头是纯金做的。

12.黄医师的收藏一角,



想要追求音乐丽的整体效果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套系统一起发声呢?难道不怕音色不协调吗?难道不怕喇叭的相位误差吗?难道不怕各喇叭效率的不同吗?这些黄医师一律不予理会,因为实际现场听起来真的听不出是三对喇叭一起发声,您所听到的声音是整体的,庞大的。对了,庞大的现场感就是黄医师所追求的,这也是他要让三套系统同时发声的主要原因。


黄医师说,他喜欢在家里听音乐有音乐厅现场的感觉,在音乐厅中听音乐时,也没有以公分公厘计算的定位感,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体被音乐包围的哪种现场感。为了追求音乐厅内听音乐的感觉,黄医师尝试各种方式,最后觉得将三对喇叭同时接起来发声最接近现场。


您以为听人声唱歌时会出现三张嘴巴吗?不会!您以为小提琴独奏时会出现三把小提琴吗?不会!您所听到的就是整体的音乐,整体的声音。或许,以严肃的技术角度来看,这样的用法会让许多音响迷无法接受。但,站在玩音响的乐趣角度来看,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现场庞大音乐规模感,牺牲其他小节又有何妨?


14495083998230207.jpg

13.这是天花板的作法,上面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长方形盒子。读注意看天花板的边缘与墙面是留有空隙的,而且前端窄后端宽(图中不容易看出来)。

14.可不要以为这个大喇叭的箱体是二截的,它是一体的,不能分离。请注意看墙面上有一条吸音区。

15.聆听位置背墙设计成唱片架,这是实用的安排。



喜欢音乐,就会喜欢音响


当天我们聊了许多话题,分享了许多黄医师的收藏,也听了许多音乐,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回程高速公路上,脑海中一直浮现黄医师播放的那张皮尔金「苏尔维琪之歌」的优美旋律。真的,听音响要有热情,而好听的音乐就是持续燃起热情的柴火。一个喜欢音乐的人,终其一生都会与音乐、音响为伍。不曾背离。我知道台湾一定还有很多黄医师,如果有机会,我们将持续挖倔报导。


推荐商家

更多